< div class="xi1 bm bm_c"> Please select To the mobile version | Continue to access the desktop computer version

Strategy War Map

 Forgot password?
 申請加入會員
戰略
Search
View: 6340|Reply: 0

1960s 越共和北越軍的戰鬥策略

[Copy link]

148

Threads

189

Posts

193

Credits

Administrator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Post time 2019-12-27 07:36:11 | Show all posts |Read mode
北越軍和越共的戰鬥策略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LF_and_PAVN_battle_tactics

北越軍和越共的戰鬥策略

爭取主動: 估量損失和控制節奏
北越軍和越共在整個越南戰爭期間,進行了無數次攻擊和防禦行為,通常它們具有選擇行動
的時間和地點的優勢。有時,這種採取主動的行動,是由於南越軍的反擊行動鈍化,或者威
斯特摩蘭將軍(積極性)的“搜索和摧毀”戰術受挫,或是繼任者艾布拉姆斯將軍的改進型緩和
攻勢受挫,所引發的。然而,在越南南部,老撾和柬埔寨等廣大地區,共產黨軍隊在長達十
年的衝突中通常佔據主動。一項美國軍事研究發現,美軍的所有交戰中,有88%是由敵人發
起的。

通常有兩種衡量是否戰鬥的途徑。首先是消耗行動,這是為了給南越軍 / 美軍部隊造成最大
損失。這意味著要在進攻(伏擊,突襲等)或防禦行動(掘壕固守,損傷對手,然後在敵軍力
量增強且大過我軍時,撤軍)上,設法消耗敵人的生命和資源。攻擊大小會根據特定地區的政
治局勢等眾多因素考量,而擴大或縮小。第二種方法是避免戰鬥,除非人數上有優勢和成功的
機會很高。在越南戰爭中,大多數共產黨軍隊(包括使用游擊戰術的北越軍流動常駐(南越)的
人員)每年僅在有限的幾天戰鬥。儘管他們可能會因南越軍/ 美軍的主動行動中,被迫進行一
場不必要的戰鬥,但大部分時間,他們大都在處理人口控制,培訓,情報蒐集,宣傳灌輸或防
禦工事建設上。共產黨軍隊通常只在30天中戰鬥1天.且本質上,越共/ 北越軍僅在他們想戰鬥
時,才戰鬥。


對這一掌控主動權的精通能力,使美國想以大戰的方式,大量殺傷北越軍士兵的戰略成為問題
,並且破壞了南越政府 / 南越軍的安撫策略。北越軍/越共的人力損失總是可以從北部滲透過來
的正規北越軍或南部吸收的越共份子得到彌補。 1965年美軍到達後,戰爭型態又轉移到小型
單位衝突和游擊戰。營級單位攻擊的平均數從每月9.7降到1.3,而小規模(單位)的行動則增加
了150%。一項美國研究顯示,雖然美軍被引誘到偏遠地區想圍剿北越軍/越共基地,或尋找大
規模戰鬥或造成敵軍士兵的大量人員傷亡,但所有襲擊中的90%,始終發生在佔全國80%人口
的10%的領土中,這份報告統計了1966年和1967年兩年的時間。因此,美國的戰略不僅未能
掌握邊緣地帶,一個難以捉摸的敵人,而且也未能把敵人驅逐出人口稠密的內圍區域。

學習性和適應性
北越軍/越共的戰鬥哲學有很重要的重心在學習性和適應性上,並系統性的努力去改善更下一
層級的戰術或戰鬥技巧,小單位或個人被期待要當一個問題的解決者,運用創造力去抓住稍縱
即逝的機會或者找出快要匱乏的資源。在交戰之後,非常詳細的交戰報告會被寫出,戰鬥現場
發生的問題也都會加以分析。在一個行動之後,單位或個人會利用批評和自我批評,來檢討自
己在戰鬥中的表現,有時甚至連指揮官都會自我檢討。這些教訓將會持續地融合到北越軍/越
共的行動中。不同單位也會藉由實驗來驗證某種戰術,結果會經由會議、備忘錄、新的行動準
則傳遞到不同的單位。

這樣的適應性對他們面對新科技武器時-例如直升機,非常重要。北越軍就有好幾個研究,探討
不同武器--例如機關槍,如何對直升機瞄準、開火的方法。例如在一份越共的小手冊中,對飛
機的射擊,要取1½ 機身長度的前置量。這樣可以打到重要的引擎部位。對不同美國飛機的射
擊參數表被寫下來並分發到不同單位。當第一次越共士兵遭遇到M-113裝甲運兵車的毀滅性打
擊後,越共馬上寫出用坦克壕溝和地雷做成反擊方案,並寫成小冊子分發給不同單位。

北越軍/越共不只研究他們敵人的新科技武器,他們也研究敵人的行動(戰術),尋找弱點或可
利用的機會。美軍的行動(戰術)有時會有有弱點的重複模式可以研究。美軍的"包圍與重捶"
(surround and pound )戰術,弱點是可以被預測的。以"安田戰役"(Battle of Ong Thanh)為
例,當美國飛機被召集去轟炸一個強化掩體後,隔天一定會有地面士兵來個掃蕩行動。這就
提供了北越軍/越共伏擊美軍的機會,利用伏擊可以造成美軍嚴重的傷亡。大量的直升機盤旋
在某個地方,代表可能的降落場。經由可預測的模式或路徑,讓北越軍/越共可以利用陷阱、
地雷、伏擊對美軍/南越軍造成大量的傷亡,美國的空中攻擊,通常會在幾分鐘前先標明地
面的記號,這就讓北越軍有撤離的時間。美軍用煙霧標記的行為也被研究,北越軍利用有顏
色的煙霧手榴彈,來模仿美軍,讓炸彈誤投、直升機誤降落在錯誤的區域。這樣的研究和利
用,在整個越戰期間持續的施行,也透過各種方式傳遞給不同的單位。


機動性和運動

運動和區域運動
越共/北越軍保持不斷的運動,很少在一個地方停留超過2-4天。偽裝和情報保密更被整合到
整個機動性作業中(例如限制平民在行動前或行動中移動)。頻繁的輪換在不同的設防位置,
這些設防位置可以在一般村落中,或是戰略村旁的小村落。

不斷地在營地和帳棚轉移,可避免被偵測和保護自己的安全。同樣重要的是,他們可以控制
周遭地區的人民、食物、和其他材料。典型上,越共/北越軍的主力,一年只有幾天的戰鬥
時間,其他時間都在區域控制上,招募人力、收集食物和其他資源。區域控制能夠成功,肇
因於越共/北越軍的編隊都在人口密集區的附近,這樣可以保持威嚇民眾收集情報、清算反
抗的人,要求繳稅、徵集勞動力。

行動程序隨敵人位置,地形等的不同而變化,但通常是營或者連的偵查小組,先與當地游擊
隊或特工見面來獲得情報,先繪製前方的地形圖或取得必要的指引。安全是嚴格的,只有在
最後一分鐘才通知士兵。調動命令的同時,還須對該區域徹底清理以隱匿部隊的痕跡。戰壕
、散兵坑和其他防禦工事通常都被偽裝。讓以後再使用。

移動時,一支先遣的偵察隊在主隊伍之前。在先遣部隊的後面,是作戰部隊,指揮中心,重
型武器,作戰支援士兵和另一個作戰單位。編隊的後方是後衛分隊。士兵之間的距離通常為
5-10米-夜間運動時較小。運動過程中保持了完全的無線電靜默狀態,白天運動時採用了嚴格
的偽裝和隱蔽程序。

偵察人員對側翼和後方進行了大範圍的偵察,尤其是在越過障礙物或敵方佔領區時。大部分
運動多是在晚上。進入營地,都必不可少的是要使用多種途徑,避免敵對部隊可以預測模式
。在準備進行戰鬥的行軍計畫中,通常會採用一個長條迴旋的路線,該路線經常縱橫交錯地
穿越較早的路線來欺騙敵人的監視。

訊號和溝通
大多數常規部隊在野外現場,通信主要依靠野戰電話和傳令兵。在叢林中移動時,還使用了
一系列的槍聲,利用簡單的信號系統進行通信,以槍聲的模式和順序,向其他部隊傳達了通
信內容。當越共或北越軍捕獲美軍或南越軍的現代通訊設備時,他們進行了許多通信欺騙的
嘗試,利用模仿美國的無線電傳輸呼號,以誘使美軍 / 南越軍的直升機和部隊進入錯誤地點
被伏擊,或者將美軍/南越軍炮火從其自身轉移到美軍/南越軍部隊身上。


設防的營地

營地的建設









來源: 1967年美國陸軍排長手冊

不斷的移動經常使越共戰鬥人員,需要廣闊的營地網絡,以便控制廣闊的地區。其中一些運
動需要建造新營地。其他則使用舊營地。即使是短暫的停留,不管是在野外、叢林還是村莊
,都需要挖掘壕溝和散兵坑。這些營地有幾個特點:
* 防禦縱深
* 大量的偽裝
* 防禦的相互支援系統
* 限制性的接近路線
* 逃脫路線
* 使用洞穴、掩體、聯絡性交通壕、散兵坑

同樣重要的,營地的選擇位置必須在另一個營地的一晚可達的距離。特別是要注意進入和撤
離的路線。 越共和北越軍的營,在各自區域內和沿各自的路線,獨立移動。一個典型的營可
能在20到25個營地之間輪換。一個營地可以在一晚內,到達附近的3-4個營地。儘管美國或
南越軍的襲擊可能迫使他們戰鬥,但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區域控制而不是和敵軍對戰。

標準營地大都成圓形,由兩道防禦線組成,包括個人戰鬥位置、掩體和戰壕。半永久性或永
久性大本營包含更多精心製作的防禦工事(防禦戰術)。一個典型的越共 / 北越營通常散佈
(每個連隊約一小時的路程)在一個區域內,以平衡快速分散、集中的需要。

營地不一定在偏遠地區。他們通常位於戰略村附近,甚至就在戰略村內,如果村莊完全由越
共游擊隊控制,則部隊會在單獨的房屋中躲藏。進行挖掘後,他們會鋪設電話線,與周圍的
其他軍事單位(尤其是民兵和游擊戰士)聯繫。這些當地部隊對於南越軍或美軍的進擊,提
供了預警,轉移注意力和延遲敵軍的攻擊行動,至關重要。共產黨軍隊通常會避開有高堤岸
、墓地、或樹木的村莊,因為這樣的障礙,會阻礙觀察,並給前進的美軍和南越軍提供了掩
護。地雷和誘殺裝置也沿著可能的前進路線布置。

營地的生活和士氣
營地生活大致遵循了全軍日常生活的慣例,包括清晨的演習,武器訓練,防禦工事修建,分
配給個人和團體的細部任務,軍官每日要準備兵力和戰備報告。在所有共產黨軍隊中,他們
會有典型的“研究會”(會佔據大量的時間),在這個會中,部隊會灌輸政治信念並進行“批評和
自我批評”。廣泛宣傳傑出的戰士對付敵人的功績,並敦促人們效仿他們。

與其他軍隊一樣,糧食供應的目的是使部隊保持一定的活動力,而不是美味性。 越共 / 北越
軍戰鬥人員每天都會獲得現金津貼,以用於他們有時需在當地市場採買食品。他們還廣泛覓
食,包括狩獵。由於沒有冷藏設備,大多數的食物必須是新鮮的。大米是主食。巧妙的黃琴
爐用來做飯,這個爐不會有火焰或煙霧,並結合了長長的排氣槽,使煙氣可以散佈到遠處的
叢林中。

在可行的情況下,娛樂活動是由有組織的演員和音樂團體提供。娛樂活動也包含單位的報紙
和電台廣播。一如既往,這一切都受到黨幹部的監督,以確保宣傳的正確路線。在戰時情
況下,醫療服務困難而嚴峻,缺乏藥品和設施。但有高度組織化的系統為受傷的戰鬥人員提
供了基本的醫療服務,有時在隧道,山洞和地下掩體中設有野戰醫院。


防禦戰術


越共 / 北越軍的防禦學說通常會強調避免長時間戰鬥。除非敵人進行掃蕩或巡邏引起了交
戰,否則共產黨軍隊通常會處於低姿態,直到他們準備好開始自己的行動為止。如果發生
交戰,則在防禦方面的典型做法,是設法延遲敵人部隊並儘快撤離,同時在撤離前儘量造
成最大的敵人人員傷亡。例如,大規模的美國“搜尋並摧毀”掃蕩作戰,儘管在區域拒止,
分散對手等方面有明確的價值,但面對北越軍這種避戰策略,讓“搜尋並摧毀”效果大打折
扣。

例如,最大的搜尋並摧毀行動是1967年的“章克申城行動"(Operation Junction City),涉及
22個美國營和4個南越軍的營,並得到了巨大的空中和火砲支援。在過去的兩個月的行動
期間,平均每天僅造成約33名敵人死亡。但對手可以承受這樣的損失。行動使成千上萬的
士兵投入戰場,並每天增兵。更明白的說,如此大規模的掃蕩行動並沒有削弱北越軍的實
力,也沒有進行美國人所追求的大戰。接觸的選擇權仍掌握在共產黨軍隊中,共產黨軍隊
的戰術,是要誘使強大的美軍部隊離開人口稠密地區,遠離他們的基地,這樣的策略一直
延續到戰爭後期。

迴避的防禦模式的關鍵部分,還包括大量使用防禦工事和地雷。兩者都有助於前線部隊可
以逃脫並避免隔一天的戰鬥,同時也可以消耗敵人的鮮血和資源。

防禦性的部署: 雙線系統
每次越共 / 北越軍部隊搬到新的地點時,都必須準備防禦陣地,著眼於地形,偽裝和撤離
路線的適合性。通常,會使用兩條線的防禦工事,兩者相隔約50-200米。防禦線的形狀通
常為L,U或V,以增強交叉的火力。還挖出了個人的L形散兵坑,直角性的掩體會覆蓋著厚
厚的原木或約2英尺的泥土。壕溝連接了許多分散的掩體,掩體提供了對美國大砲和空襲的
掩護,戰鬥位置可加強交叉火網以對付步兵的襲擊。第二道防線在第一道防線中是看不見
的,它使戰鬥人員可以向後退,以免遭受重型砲彈的轟炸,撤退到第二防線可為反攻提供
一個集結點。

在村落中,越共和北越軍都遵循相同的兩線式防禦方法,並且使村落房屋和建築物與防線
,融為一體。這利用了美國的《交戰規則》來限制或延遲美軍在居住區使用重型武器。將
防禦措施嵌入平民設施的另一個好處是,如果民用建築物遭到美軍或南越軍重型火力攻擊
,它們可能會被控告暴行。越共/北越軍還建造了許多假人位置以引誘南越軍和美軍射擊。
在更偏遠的地區,防禦工事更加複雜,有時會將第三道防線與更堅固的掩體和戰壕系統結
合在一起。美國對這些堅強陣地的攻擊,會試圖依靠大火力來避免美國傷亡。

在某些情況下,部分防禦工事沒有遵循上述的佈局方案。掩體和散兵坑被散佈得更廣,以
延誤攻擊者,並產生一種心理印象,即他們被四面包圍。監視哨所通常位於關鍵步道,航
線以及可能的美國直升機著陸區上。為了提高他們在防禦戰中的機動性,事先在行動區周
圍預先建造了許多防空洞,掩體和戰壕。這雖然涉及大量的勞動,但被證明他們在南越軍
/ 美軍攻擊下的防禦價值。

在勝利的北邑(Ap Bac)戰役中,由越共部隊挖的散兵坑證明了,叛亂分子幾乎用奉獻的精
神構築野戰工事。洞被挖得很深,甚至讓一個人可以站在裡面。泥土是從後方挖出來的,
隱藏著挖掘的痕跡。只有直接被砲彈或炸彈擊中,才能殺死洞中的士兵。散兵坑後面的灌
溉溝渠,被越共利用並加以改進,溝渠可以隱藏補給物品的移動路徑、通訊和傳遞路線。這
些設施大多數在空中都看不到。

陷阱

陷阱和地雷對美國和南越軍部隊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並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例如,到
1970年,美軍的死亡人數中的11%和傷害中的17%,是由誘殺裝置和地雷造成的。這些陷
阱和地雷上,有各種標誌用來防止友軍誤踩。這些設備減慢了美軍/南越軍的行動速度,資源
被轉移到清除這些裝置的活動上,這些裝置和設備,也破壞了美軍/南越軍士兵與周圍平民之
間的關係。

陷阱的範圍從簡單到復雜都有。非爆炸性陷阱包括著名的尖銳的竹樁,覆蓋在糞便中,或
並安裝在樹苗觸發器上,或放置在淺而有蓋的坑中。竹樁被部署在步兵會走過的地方,例
如路邊溝渠或木頭的後面。其中一種手段,曾經傷害過未來的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科
林·鮑威爾(Colin Powell)。陷阱的另一種類型是,一種尖刺的泥球,在絆倒導線後,刺球被
釋放後,刺穿受害人。其他刺穿陷阱,包括樹枝觸發的竹鞭。甚至還使用了帶有毒箭的弓
箭。

爆炸性的陷阱也被使用,一些陷阱被隱藏的觀察員引爆。它們的範圍從單一的子彈陷阱到
手榴彈,再到炸彈和砲彈。反車輛陷阱的範圍從地雷到掩埋的砲彈。直升機誘殺裝置通常
被部署在著陸區的周圍樹木中,由觀察者或旋翼的風力觸發。野外誘捕器也由美軍和南越
軍的垃圾製成。例如,丟棄的口糧罐上裝有手榴彈,手榴彈的插銷部分拉出-另一端連接到
絆線。罐的側面將插釘固定住,直到觸發絆線。還使用廢棄的電池和通訊電線–電池一端
鉤在廢電線上,這樣可以提供點火電流,以激發裝滿或廢棄的迫擊砲/砲彈的電荷。


地雷-- 越共的替代砲兵
地雷造成的傷害甚至超過了陷阱裝置。根據一份美國陸軍的歷史:

“敵人採用了“令人討厭的地雷”,將地雷散佈到整個地區而不是定義明確的雷區,其規模
是美軍從未有過的。地雷和陷阱裝置通常是由訓練有素的人員在夜間安裝的。通過在地雷
作戰中的精巧技術,越共成功地用地雷和陷阱裝置代替了砲兵。

敵人沒有以傳統的雷區來做掩護火力,而是以不分青紅皂白的方式在任何地方植入爆炸裝
置,阻礙或阻止了補給道路的使用,也阻礙了越野行動。雖然他們通過造成戰鬥人員傷亡
,車輛損失和戰術行動的延誤而直接受益,但同樣重要的是心理作用。僅僅知道在任何地
方都可能被放置地雷或陷阱的事實,就減慢了作戰行動,並迫使盟軍(美軍/南越軍)每天清
理幾乎是整個越南的道路網。

擁抱戰術、時機、反擊和撤退
越共/ 北越軍的戰士試圖用“擁抱”敵軍(越南語:Nắmthắtlưngđịchmàđanh)來消除美國
和南越軍的強大火力—當戰鬥如此之近時,擔心誤擊友軍,而限制大砲或飛機的攻擊。此
策略是1965年11月埃德浪(Ia Drang)戰役後北越檢討結果,由阮志清將軍提出的。採用擁
抱戰術,北越軍/越共因為和敵人很接近,所以攻擊會很激烈。特別是針對較弱的南越軍
部隊,北越軍/越共更會死命地攻擊。通常,處於防禦狀態或伏擊位置的越共 / 北越軍士
兵,會忍住開火直到美軍在非常接近的距離。這時他們會啟動“擁抱”戰術。由於他們的敵
人通常會先撤退並依靠支援火力消滅他們,因此前線部隊要與他們的敵人一起移動,就像
掛在他們的“腰帶上”。

夜晚降臨為撤軍提供了有利條件。被包圍時,越共的主力部隊(尤其是北越軍)會進行頑強
的戰鬥,但戰鬥通常是著眼於撤退。在回收屍體方面他們也做出了巨大努力,這是一種心
理戰手段,使對手無法看到越共/北越軍的死者。會誤以為越共/北越軍的傷亡不嚴重,同
時讓美軍的屍體計數政策無法做準確的估計。

越共和北越軍部隊總是在條件不佳的情況下,先尋求撤離的機會,如果營地和基地地區
變得無法守住,他們會毫不留情地放棄。後衛分隊,路線埋雷和注意力轉移攻擊,構成
了撤退行動的一部分。老撾,柬埔寨和北越的越境避難所,使美國地面部隊無法跟隨進
攻,這極大地幫助了共產黨部隊的安全撤離。

所有防禦或進攻行動都有撤軍計劃。逃脫路線已預先計劃和隱藏,逃脫之後在計劃好的
集合點重新集合。常見的撤退技巧包括:

小組化 - 在受到攻擊時,分成小組,特別是在試圖突破包圍圈時。
分散 - 一般在被發現時使用。 越共 / 北越軍部隊會進行分散,有時會放下背包,讓敵軍
          需要檢查他們的背包,以延緩他們的行動。
隱藏 - 越共 / 北越軍部隊花費大量時間來建造防禦工事和躲藏處。撤離行動經常利用這
          些藏身處,經常是深的地道網絡。
欺騙 - 進行轉移攻擊,以欺騙敵軍,從而讓自己撤退。
延遲 - 使用後衛部隊延遲追擊部隊。有時會使用後衛部隊來進行伏擊,甚至反過來追擊
          敵人。

對抗美國飛機的防禦戰術
當他們的美國對手享受空中優勢時,北越軍不斷向美國的空中優勢發起挑戰,部署了一
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武器,想清除空中的敵人。眾所周知他們在蘇聯和中國的協助下,建
立先進的導彈防禦系統,但是北越軍更廣泛的運用高射砲,甚至是一般士兵的大量射擊
,都可以變成一種防空措施。在最低級別上,有一項研究指出,對北越軍士兵進行了訓
練,讓他們可以對所有類型的飛機使用小口徑器。他們也建立了特殊的發射單元,可以
對快速移動的噴氣機在3到5秒內發射多達1000發子彈。對於低空的美國飛機而言,如此
強大的火力可能使生命處於危險境地,這迫使它們向更高的高度飛行。而防空砲接管了
較高高度的空域。北越軍還建立了特殊的防空炮“誘餌”區域,這裡有有隱藏的防空火力
,引誘美國飛機飛向此處後,再突襲式的猛烈射擊飛機。他們也混和不同空域的防空炮
火,對防空空域進行混合炮種的彈幕射擊,讓飛機無處可躲。像河內這樣防禦嚴密的敏
感地區,美國大部分的飛機損失是由重型自動武器以及14毫米,35毫米,57毫米和85毫
米高射砲造成的。高射砲彈迫使美國的飛機飛的更高,反而在更致命的SA-2導彈的範圍
內。將自動武器擺放在樹梢高度也有助於對抗美國直升機。飛機的損失導致美國飛行員
的士氣下降,其中一些人認為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卻只攻擊一些價值低的目標。要求美
國國防部長麥納馬拉(McNamara)取消對有價值目標的攻擊限制,但這些提案通常被
大幅度變更或否決了。美國的空中力量無法對共產主義部隊造成決定性的損失,不僅證
明了美國的失敗,也證明了普通的北越軍士兵在與空中敵人直接作戰中的堅韌不拔,以
及他們在建設先進的防禦工事和隧道系統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


對抗美國空中機動戰術的對策
美軍有時會採用複雜的機動戰術,使用綜合的直升機降落,火砲支援和部隊插入來和
敵方接觸並包圍封鎖逃生路線。直升機出眾的機動性使這一切成為可能,並且多功能的
直升機可以有多種的使用方式(部隊運輸,武裝直升機,醫療後送,重型運輸和補給)
。直升機使步兵,大砲,醫療和補給部隊幾乎可以在任何地方進行運輸和部署作業,這
是一種強大的工具,增強美軍和南越軍的作戰能力。當與其他空中要素(例如固定翼空
中支援)結合使用時,這種戰鬥力便倍增,並開創了作戰機動性的全新維度。但是直升
機也有幾個缺點。他們需要龐大而昂貴的維護,燃料,彈藥和基地的“後勤”尾巴。除了
美國之外,沒有哪個國家能負擔得起這樣的費用-在越南部署大約12,000台直升機,其
中近一半由於事故或被擊落而損失。直升機有將人員和物資運送到任何地方的能力,這
令人印象深刻,但也意味著美國和南越軍部隊在某些情況下嚴重依賴它們。直升機將人
員和物資空運到偏遠地區時,意味著給越共 / 北越軍提供了又一次削弱直升機力量的機
會。直升機很容易受到重型機槍,輕型防空砲,像蘇聯“斯特雷拉”這種便攜式地對空飛
彈的攻擊,甚至是小型武器的集火射擊。根據一些歷史學家的說法(Van Creveld,20
11年),直升機的成本有時與收益不相稱,美國的空中機動能力歸結於非常昂貴的機器
,但是直升機有時只追逐著手持廉價步槍的少年或二線民兵的敵人。


在人口稠密區的反游擊掃蕩
在美軍第9步兵師進行反游擊掃蕩期間,首先會由空中空襲或步行巡邏對情報部門確定的
地區做突擊搜查。設法與越共 / 北越軍部隊建立接觸。通常在旅級單位進行計畫並在白天
行動,戰鬥計畫會將火砲和直升機資產分配給負責戰鬥的各營。火砲部隊會先放置在火力
基地,在計畫的戰鬥區域上製造一個火力掩護傘。計畫進一步分配直升機,並將其分為三
個部分:偵察用的輕型偵察直升機,大火力的全副武裝直升機以及大型"浮油"(slick)直升機
或步兵部隊的運輸直升機。 部隊指揮官(有時乘坐直升機)通過rUHF,FM和野外無線電與
所有部隊保持不斷聯繫。

隨著美軍行動的開始,輕型偵察直升機在打擊部隊前面以低空飛行,以偵察對手或向其開
火。在偵察直升機上方,武裝直升機部隊將潛伏,準備突擊敵人,射擊或破壞防禦工事。
武裝直升機的後面或下方是“浮油”或運輸直升機。這些直升機有時會攜用“嗅覺探測器”裝
置,可以檢測人類排泄物,煙霧或汗水留下的化學痕跡或煙霧,這表明共產黨部隊可能藏
在附近。嗅探的直升機需要穩定的低空飛行以提高結果的可靠性。一旦檢測到越共 / 北越
軍,他們的藏身之處可能先施放催淚瓦斯。如果他們被趕出來,敵人將受到武裝直升機的
攻擊,運輸直升機開始降落步兵以包圍目標並封鎖逃生路線。然後,砲兵的火力基地將開
始射擊,以摧毀抵抗,轟炸脫逃路線並為美國步兵提供掩護。在這種行動中,美軍通常不
會直接攻擊敵人陣地,而是在敵人受到砲彈和武裝直升機攻擊的情況下,在外圍形成包圍
圈。如有需要,固定翼飛機可提供支援。這種“包圍重擊”(surround and pound)的方法用
子彈代替了人力,降低美國的人員傷亡,但反過來會造成了大量的非戰鬥人員(越南平民)
傷亡。

共產軍隊針對美國的戰術使用了若干的對策。避免戰鬥和隱藏是一種主要方法-但有時由於
“嗅探器”的裝置而變得更加困難。但是化學氣味的檢測並不總是可靠的-可能由於動物誘餌
,布置尿液桶,或者受到風、雨和其他因素而影響偵測。 越共/ 北越軍部隊會在沿河岸和
溪流的高灌木叢中,建立防禦工事,這提供了一條容易逃脫的途徑。這些位置是一把雙刃
劍:若他們向美國步兵開火了,但是相鄰的稻田會變成方便的敵人登陸區,並且水路的逃
脫路線可能成為瓶頸。預先建立的防禦工事和壕溝,在包圍環關閉時,可以幫助共黨軍隊
免遭殲滅,在事先準備好的地面佈滿了誘殺裝置,也可以拖延敵軍的步伐。如果有足夠的
預警,越共 / 北越軍部隊將在可能的著陸點準備殺傷區。樹木也可以起到有效的防禦作用
。陷阱被放置在小徑和稻田堤壩上,並在叢林中隨機布置,並經常給美軍造成多人傷亡。

越共/北越軍被包圍後的主要戰術,是將戰鬥拖延到夜幕降臨時,才開始突圍。大型編隊會
被分解成小單元,以方便逃生。他們會預先計劃了一個集合點。突擊部隊會先部署偵查小
組以探測包圍圈,尋找薄弱點,誘餌部隊隨時準備採取行動打擊美軍。同時可以在部隊撤
離時的轉移美軍的注意力,或者將力量集中在薄弱的地方,以提供足夠的局部優勢來滲透
美國的包圍和分散美軍的力量。逃逸部隊稍後將在指定的地點重新整合。騷擾和轉移注意
力的策略會帶來一些好處。如一些歷史學家所指出的那樣,手持廉價步槍的本地戰士的規
模小,但可以轉移並束縛昂貴的、老練的敵人,部署的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在非突破區
域。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火力基地的效率和便利性有時反而幫助了越共 / 北越軍部隊。在某些
地區,有些美軍的“誘餌部隊”(利用誘餌吸引越共開火,暴露位置)不願遠離火力基地的掩
護火砲範圍。結果,美軍作戰行動的靈活性反而受到阻礙,更具機動性的共產黨軍隊若
進攻,會破壞了美軍基地的相互聯繫性。許多火力基地也完全依靠直升機進行建造,補給
和撤離,共產黨軍隊對這些要塞的襲擊有時會迫使他們放棄這些火力基地。


主要部隊的衝突
越共 / 北越軍部隊在偏遠地區的基地或邊境庇護所附近,會碰到美國的空中機動部隊攻擊
(或南越軍部隊)。在這些遭遇戰中,北越軍正規軍和越共主力部隊會和對手對抗。通常,
這類的空中機動作戰包含火力支援基地,和測繪叢林地形等前置作業。選擇合適的區域(
通常在高地上)並用大砲和空襲先進行飽和轟炸,然後,美國工兵和安全部隊降落,著手
建造防禦工事,掩體,砲兵陣地和直升機降落場。直升飛機能夠將所有需要的人員和重型
裝備運到任何地方,這為美國軍隊提供了強大的力量和靈活性。其中一些火力基地可以相
對較快地建立起來,並在戰鬥區內提供毀滅性的支援火力。在大砲的保護下,海軍陸戰隊
和步兵開始戰鬥。直升機的多功能性使這些部隊得以補充並機動到不同地點的戰場上。還
可以根據預先計畫或實際作戰的需要而“蛙跳”火力基地或轉移火力基地。

對抗這種戰術,北越軍 / 越共使用了多種方法。如果共黨軍隊的戰術目的是造成敵方人員損
失,那麼北越軍的正規軍有時會使用常規戰術直接與對手作戰,特別是美國海軍陸戰隊駐紮
的軍事中立區和老撾及柬埔寨附近的偏遠邊境地區。此類消耗人員的作戰,在北方,是將美
國人吸引到偏遠地區去戰鬥,遠離人口稠密區(越共主要負責在人口稠密區進行控制),轉移
戰鬥的用意是總體戰略的一部分,主要為了減輕越共的壓力。在這些遭遇戰中,一些美國戰
後回憶錄,對北越軍的英勇行為和戰術紀律給予了好評。為了阻止空中機動的敵軍前進,北
越軍有時會在準備好的防禦工事中奮勇抵抗,為同志們騰出時間可以撤離到其他地方。 北越
軍部隊還嘗試以有限的成功率,攻擊快速打造的火力基地。美軍/南越軍部隊之間的縫隙也會
被滲透並發動攻擊。如有可能則會進行伏擊。另一種戰術是士兵儘量靠近美國部隊,超近距
離戰鬥,因為雙方的距離太接近,由於害怕打自己的部隊,可以阻止了來自火力基地的致命
火力,飛機也無法進行戰術空襲。北越軍會算好時間從接觸區撤退。如果情況不妙,北越軍
部隊會撤退到跨境避難所,而美國地面部隊被禁止跨境跟隨。高機動性的美軍行動,通常沒
有很長的時間準備,這雖可能會使北越軍措手不及,但美軍的傷亡也可能很大。例如,在杜
威峽谷行動(Operation Dewey Canyon)中,美國行動後的報告稱,約有1617名北越軍被殺,
俘獲了數百噸北越軍的彈藥,設備和補給。但美軍自己損失了121名海軍陸戰隊士兵。

在對抗南越軍對手時,北越軍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在進入老撾的南越軍藍山719行動中,南
越軍部隊使用直升機插入,並由道路推進的炮兵和大規模空中火力(美軍)支援。但這次行動
遭到了北越軍強烈的抵抗,包括強烈的防空火力。 南越軍的空中插入雖將他們帶到清楓村的
郊區,但無數直升機被擊落或損壞。北越軍的側翼和伏擊戰術也使南越軍步兵營陷入癱瘓。
美國/南越軍的報導稱,約有13,000 北越軍死亡並摧毀了數噸的材料,但南越軍還是被迫撤
出,這一行動變成了一次屈辱的撤退,還好強大的美國空中力量挽救了南越軍的潰敗。美國
損失了105架直升機,另有615架受損。 清楓區的的共產黨基地在一周內就恢復運作了。庇
護區的重要角色,再次得到明證。



曠日持久的戰爭和維持力量
美國的空中機動戰術在數千次對抗中給越共和北越軍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但共產黨軍隊
的持久戰戰略在大量人力的幫助下,能吸收這些損失,同時逐漸消耗對手。若是部隊及直升
機分離的情況,則空中機動戰術就無法展開。平民大眾在美軍/南越軍離開後,無法得到安全
庇護,他們還是會受到共產黨的控制,恐嚇和滲透。 南越政府 / 南越軍接續行動的效能太差
。跨境避難所的路線一直無法有效封閉。控制一個地區的大部分地道,基地和設防陣地的網
絡通常無法清除乾淨。一旦對手(美軍/南越軍)離開,共產黨軍隊總是能重新集結,彌補損失
,然後返回。


攻擊:原則和計畫
在進攻行動中,越共 / 北越軍通常會用數千次小規模攻擊來消滅對手,每一次行動都會削
弱敵人的力量。贏得並佔領特定的領土,對越共/北越軍的目的來說,並不那樣重要,毛
澤東的格言是:“贏得領土沒有喜悅的理由,失去領土也沒有悲傷的理由。” 大型計畫性
的進攻和伏擊有時會被執行,但是一般的戰鬥模式是曠日持久的消耗性戰鬥,由相對較
小的編隊在廣闊的地區進行。這意味著要吸收大量的人員傷亡,但北越軍的人力和時間
都很多。

攻擊計畫
計劃攻擊是一個仔細推敲的過程,通常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以下是涉及的一些注意事項
和行動的概述。

攻擊的考量點和核准
他們會認真考慮襲擊的政治因素,例如在敵軍陣營中的選舉時間或任命某些政府官員的
時間。計劃會協調軍事和後勤人員以及最重要的政治幹部,黨幹部有最終決定權。有關
行動的建議首先是在指揮鏈中發送的。根據計劃的行動規模,例如:攻擊某個鄉村哨所,
發起的想法可能會從省級,區域級到區域間級浮動。行動計劃有很大的壓力要求要成功
,這對實際的軍事結果或宣傳都是有益的。數量優勢被認為是必不可少的。

初步偵查
如果批准進一步研究,偵察隊將對該地區進行調查,分析政治,後勤和軍事問題。從告
密者和同情者那裡收集的信息。通過巡邏,滲透或探測攻擊與來自直接偵察的數據結合
在一起。分析是全面的,可能涉及敵軍的規模和組成,進近和撤離的路徑,民眾、士氣
,不支持革命的可疑叛徒或麻煩異議者的清單,可用的民用勞動力(來支持後勤),房屋
的詳細位置,牆壁、溝渠或柵欄以及許多其他因素,包括政治和軍事因素。

攻擊的彩排
如果目標在政治和軍事上被認為是可行的,那麼就開始為實際行動進行詳細計劃,包
括建造沙盤,對目標進行實體模擬。選擇負責進攻的主力部隊或常規部隊。攻擊的每
個階段都經過了仔細的審查和演練,包括開火前的行動,開火期間的行動以及撤退時
採取的行動。在判斷發動進攻的條件和準備充足性是正確的之前,可以進行許多更改
,甚至可以推遲計畫時間。

後勤和安全
後勤部隊可能會準備棺材、派駐醫療或搬運人員的隊伍,並仔細列出行動所需的彈藥數量
。游擊隊分子和運輸工人開始運送物資以支持即將到來的戰鬥。行動周圍的安全通常非常
嚴格,只有在最後一刻,才通知部隊。

攻擊梯隊
根據攻擊的複雜程度,可能會涉及多個細分領域。當地游擊隊可能會執行某些初步任務,
例如轉移攻擊或者清除或拒止(通過地雷,誘殺裝置等)某些區域。攻擊手的任務可能是
滲透和拆除關鍵目標的設施,來開啟突擊行動。一旦工兵開始行動,一支主力部隊也可能
會一起行動。也可能會部署一支阻擊部隊來伏擊敵人衝入戰場的救援隊。

攻擊的原則: 一慢四快
下面有關越共/ 北越軍攻擊方法的討論改編自Bernard B. Fall,《沒有歡樂的街道》;邁克
爾·李·蘭寧(Michael Lee Lanning)和丹·克拉格(Dan Cragg)合寫的,《越共和北越軍
內部》;美國陸軍軍事歷史中心:越南研究。

攻擊的特點始終堅持“一慢四快”的原則,這是在攻擊和防禦中都會普遍使用的原則。在
進攻行動中,“快速攻擊”會被進一步分解為“三個強化項目”,即強大的戰鬥力,強大的
攻擊力和強大的追擊力。原則可以總結如下列的順序:

緩慢的計畫- 這包括在前進補給區建立穩定但低調的後勤補給,這個補給必須在
戰鬥部隊到達之前完成,為行動奠定堅實的基礎。進行大型的行動所需的計劃和準備
程度可能長達6個月的時間,並且通常包括許多“排練”。
快速前進-這是指快速的前進移動,通常會是一個環狀路線的行軍,意在迷惑敵人
。當行動中的所有單位都進入準備區後,會以小規模,不起眼的小組,迅速前進到發動
攻擊前的前進準備區。
快速攻擊-在這裡,攻擊力量將集中在目標的最薄弱點,這是先前偵察確定的。
攻擊的持續時間通常以分鐘為單位。奇襲是必不可少的,大量的火力短時間向目標傾
瀉。攻擊的第二階段涉及三個強化項目:
            激烈的戰鬥-嘗試實現和利用奇襲元素
            強力進攻-使用集中的力量,衝入預先偵查的敵人弱點,以壓倒防禦。
            強力追擊-攻擊部隊的後備力量,將致力於敵方防禦中的突破口,果斷打擊突
                           破口。
快速清除-攻擊部隊將迅速在戰場上進行重組和檢查,以清除遺留的武器和傷亡
                          的人員,並事先計劃以防止在戰場上造成混亂。
快速撤退-從戰區迅速撤離到預先安排的集合點,在那兒,攻擊單位將再次分成
                         更小的小組繼續撤離。

攻擊的剖析: 1968年老撾利馬基地85雷達站
1968年3月,北越軍成功襲擊了美國空軍在老撾(利馬85號基地)的TACAN雷達導航設施
,證明了北越軍的謹慎方法。該設施位於人們認為難以進攻的山峰上,由一小隊美國空軍
技術人員駐紮,大約1,000名苗族和泰國非正規軍在半山腰部署。但是,北越軍突擊隊成
功地爬上了山峰,殺死或驅散了大部分警衛和美軍技術人員,同時,北越軍和老撾共黨份
子更大的後續梯隊,襲擊了下面的半山腰軍營。人數眾多的苗族和泰國非正規軍被擊敗,
儘管有好幾天的美國飛機反擊,共產黨軍隊仍控制了該地點。

1986年北越的事後報告被翻譯,並與美國的其他報告,揭露了許多有關進攻戰術的細節。
其中包括廣泛的初步偵查和演練,共產黨部的審查,進攻點的人力數量優勢
(3,000比1,000),目標點的安全推進(避免或躲避民航飛機的看見北越軍的活動),每
個攻擊要素詳細的任務細分。一旦戰鬥開始,便迅速行動,並由特種部隊(工兵),正規
軍和當地游擊隊進行合作。但是,此次的行動不涉及典型的快速撤回。攻擊者在陣地上挖
掘工事來防御美軍反擊。這種模式是在越共 / 北越軍想要造成最大的敵方人員傷亡才會採
用,它是用來實現某些政治或宣傳目標,或控制特定地區時才會採用。

雷達站可以幫助引導美國轟炸機(包括毀滅性的B-52轟炸機),而且佔領雷達站也是一項強
有力的宣傳,也向當地人民展示了老撾共產黨的實力。基地已先被共產黨軍隊包圍隔離了
,北越軍可以集中優勢力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成功的機會-這是越共 / 北越軍攻擊行動中的
關鍵考慮因素。突襲還說明了削弱美國空中力量的另一種方法,即攻擊其支援設施和地面
設施。老撾的皇家軍隊隨後嘗試奪回該地區,但奪回行動只有部分的成功。山峰部分的雷
達站從未被奪回。


伏擊的技巧
伏擊的地形必須符合嚴格的標準:
   ** 提供隱匿的藏身位置,可防止從地面或空中被發現
   ** 位置要夠大使伏擊部隊能夠部署,包圍和分散敵人
   ** 允許放置重型武器以提供持續性的射擊
   ** 使埋伏部隊能夠建立觀察哨,以便及早發現敵人
   ** 允許部隊秘密抵達伏擊位置,並在撤退時有利部隊分散

伏擊的一個重要特徵是,敵方的目標單位在遭到攻擊後,也要從後方“截擊”,從而防止他們
可以從殺傷區直接後撤,並妨礙被伏擊部隊使用重型武器和輔助火力。選擇良好的地形,將
有助幾個伏擊特性的發揮並降低敵人逃跑的速度。埋伏地點周圍若不利於伏擊,或對目標提
供一定保護的地形,則伏擊地區將會被大量埋放地雷、誘殺裝置、或事先布置迫擊砲,增加
敵人的傷亡率。

北越軍 / 越共的伏擊編隊包括:
    領先的阻擋單位
    主攻單位
    後衛阻擋單位
    觀察哨所
    指揮所

如果情況需要,還可以包括其他單位,例如附近道路的狙擊手屏障,以延緩敵人的增援。

當部隊到達伏擊位置時,北越軍首先會先佔據幾個觀察哨所,以儘早發現並報告敵人的
編隊、人數和火力,並向單位指揮官提供預警。通常會建立一個主要的觀察哨和幾個次
要的觀察哨。傳令兵和無線電有時用於觀察哨和指揮所的通信。行動部隊的位置使他們
可以觀察敵人行進到伏擊位置的情況。觀察哨在整個伏擊行動中仍然留在原地,以報告
敵人增援部隊或撤退的行軍路線,以及他們的選擇。通常情況下,觀察哨會被強化為小
隊規模,並作為側翼的保護單位。指揮所位於中心位置,通常在地形上,指揮所可以俯
瞰整個埋伏地點。

偵察人員在敵方的行軍過程中,若觀察到潛在的伏擊目標時,通常會保持在300-500米
外。有時會使用“蛙跳式”(leapfrogging)偵察技術。監視單元會以梯隊方式安排。當敵人
接近第一個偵察隊時,則它退回到到最後一個偵察隊之後,而次一個偵查小組留在原地
。當敵人再次縮小差距時,這第二偵查小組退回後面的梯隊。這種方法有助於各角度觀
察敵人,並允許偵察小隊互相掩護。


伏擊的考量
伏擊的規模和複雜程度,從倉促的遭遇戰到全面、精心策劃的、團級規模的伏擊都有,
人數多時,可將敵方部隊包圍在殺傷區。當沒有足夠的部隊,也沒有伏擊五單位都到齊
的情況下,他們會選擇一種他們喜歡的伏擊類型,避免近距離攻擊敵人。

伏擊的首選時間是在天黑之前。敵方增援部隊經常會因北越軍部署小型巡邏隊或狙擊手,
而被拖延。敵方單位後方的道路和橋樑也將遭到破壞或埋雷,以防止敵方撤離。這也限制
了敵人使用空中支援和地面增援部隊的部署。這通常還導致被伏擊的部隊,在夜間被固定
在適合伏擊的位置,並且不得不在敵對地區,建立防禦性周界。

伏擊最大的目的,是給敵人造成最大的人員傷亡,並允許伏擊部隊在敵方的有效支援火力
還沒到達之前就撤出。

伏擊的型態
北越軍 / 越共喜歡7種伏擊。地雷、血腥鼻子(Bloody Nose)、側翼、L形、機動、V形
和Z形。以下討論摘自MACV專著(《反叛亂經驗教訓》,第60期,1966年)和美國陸軍手
冊:(“排長對敵人的叢林戰術應該知道些什麼”,1967)
地雷伏擊-這主要使用指令引爆的地雷,這些地雷是由隱藏的士兵觸發的,他們藏
有由電線連接的引爆裝置。地雷伏擊的殺傷區,還可能有尖刺陷阱或其他自製陷阱,自然
(坑洞)障礙物。當敵軍在殺傷區行軍時,伏擊總是由地雷觸發發動的。
血腥鼻子-這是小型單位用來對付較大的敵軍的方法。基本上以騷擾、延誤和破壞為
準。通過定點伏擊以掩護進路,北越軍 / 越共獲得了有效的效果。雷區、人員陷阱和誘殺
裝置沿著小徑的兩側設置,有時放在路中間。當敵軍遭到攻擊,並試圖向右或向左機動,
以試圖接近伏擊者時,這些防護屏障將造成人員傷亡。一旦伏擊者意識到敵人已經進入了
地雷/陷阱區時,並遭遇攻擊後,伏擊者便撤回到了另一個預先選定的地點,他們可能會重
複的進行移動、伏擊的循環。
側翼攻擊或線形攻擊-這是操作最簡單的方法之一,也是北越軍最常用的方法。快
速進入和離開都很容易。埋伏位置平行於目標殺傷區區域。埋伏地點的另一側有地雷或其
他障礙物。當接到命令後,從多個重疊的射擊位置向殺傷區射擊。線性伏擊則是將子彈射
進一個被奇襲的敵人縱隊的側面。
L形伏擊-L形伏擊綜合了“血腥鼻子”和線性伏擊的有效特點。在“ L”的短端或底部,有
至少一挺機槍可以向擊殺區直射(縱向射擊)。“ L”形的長邊,與殺傷區平行,是第二個側翼
伏擊的位置。
“ L”形埋伏還可以提供自身的側面安全。 “ L”的短邊可以放置在側翼的任何一個位置,若不
是向擊殺區域開火時,則可伏擊想攻擊(或接近)主伏擊單位側面的敵方單位。
機動車輛伏擊-這通常是針對被道路限制的車隊。 北越軍 / 越共通常是從高地上,靠近
彎道處發動攻擊,這可以為人員提供掩護,並有比較長的射擊距離,防止敵人快速接近自己
。武器經常從道路四十碼以內的位置開火。
擊殺區中包括一個道路的彎道,因此在伏擊發起時,車隊的末端看不到車隊前端的狀況。
車隊前後視線的被遮住,減少車隊頭部和尾部試圖分開戰鬥的可能性。
伏擊是由一個小組從車隊頭攻擊開始。然後,攻擊主體將從後部和/或側面攻擊車隊,使被
攻擊單位破碎並席捲。兩次打擊的時間要安排得很近,使車隊被迫要從兩端接戰。不要讓她
有機會調整部署,只面向單一方向的敵人。
V型突擊-在敵人前進的方向,部署一個V型伏擊,這是越共的最愛。在開闊的地形或
叢林中都可使用過。伏擊者沿著“ V”形的沿線隱蔽著。等到敵人的頭部已經過去,敵人的部
隊中至少有一部分處於殺傷區之內才會開火,“ V”型伏擊幾乎無法被敵軍的頭點或側翼檢測
到。伏擊的火力往往是朝著敵人前進的軸線筆直的射去,並在“ V”字上的斜線處集火。 “ V”
型伏擊還有助於地雷和陷阱使用。
Z型突擊-Z型伏擊通常沿道路設置的伏擊,既有效又可使被伏擊單位感到困惑。這種
複雜的伏擊通常是經過精心計劃的,通常在伏擊之前幾個月,就要先準備低矮的掩體。僅
在接到消息說一個敵營或更大的單位,將經過埋伏地點的道路後,人員才會進入埋伏位置。
“ Z”型埋伏的長端位於小路或道路的一側,使埋伏能夠同時使用包圍和側翼射擊。它也可以
抵消從不同方向想接近伏擊者側面的攻擊。沿“ Z”形兩個短端部署的伏擊,可以向任一方向
射擊。 “ Z”型伏擊對伏擊者來說也很危險,因為伏擊單位很容易自己相互射擊。


伏擊與騷擾中的誘餌戰術
伏擊與騷擾中的誘餌戰術
上千次越共/ 北越軍會行動迅速的進行騷擾戰術,發射了幾枚迫擊砲或砲彈後,就消失了
。但是其他則會有詳細的計劃和執行。這些行動通常會將南越軍和美軍,引誘到一個隱
蔽的防禦工事的迷宮中或伏擊的位置,在北越軍撤退之前可以讓他們有持續的傷亡。最初
的陣地有時會故意顯得虛弱,有時是無人掩體或狙擊式抵抗。但後面有更多的致命元素在
強化掩體內操縱,並集中在一起,設法造成最大的敵人傷亡。例如單獨的“蜘蛛洞”就比堅
固掩體設計的複雜得多,這是一個單人挖掘坑,約2英尺寬,4-5英尺深,帶有植物覆蓋的
蓋子,精心的偽裝使空中偵察看不見,甚至是步兵在幾碼外也看不到。美國海軍陸戰隊員
的一部回憶錄描述了一次任務,發現沿道路兩側串成的12個蜘蛛洞,上面覆蓋著草,然後
也覆蓋了泥土。當美國車隊通過時,北越軍從這些隱蔽處突然冒出,並向其開火,強迫整
列車隊停下來。在北越軍撤出之前,蜘蛛穴的支援迫擊砲困住美國人,並打了幾個小時。

叢林地形為此類方法提供了理想的環境,但在平民區越共/北越軍也使用了伏擊和騷擾策
略。開槍幾回合,不僅可以誘使敵軍進入以民用建築為基礎的陷阱,而且還可以誘使美
國/ 南越軍部隊在經過挑釁後,發動草率的火砲和戰術空襲。這會在人口稠密區造成過度
的破壞,並激化反對美軍/ 南越軍部隊的民眾怒火。

誘餌戰術利用了美國對屍體計數及使用大火力砲火的缺點注,只需使用相對無效的騷擾
與攔截(H&I)射擊,就可得到美軍的強烈回應。另一種方法是佔領一個戰略村或在戰
略村附近部署。並在戰略村外圍的樹林線挖掘工事來進行進攻或防禦。南越軍或美軍通
常會向村落發動空襲和大砲打擊來進行反擊,破壞原本應該保護的平民生命和財產。當
損害已經造成後,越共和北越軍戰士會保護他們辛苦挖掘的工事,從戰略村消失,後來
又在其他地方重複這一循環。

另一個越共 / 北越軍的變化方式,是使一些偵察兵讓美國部隊短促的被看見,將他們引
誘到準備好的陷阱中。由於美軍渴望戰鬥接觸和屍體計數,因此這種策略有時是成功的
。例如,一個歷史記錄了一個跟隨這些誘餌偵查兵的美國單位的驚人經歷。美軍部隊觀
察到似乎是樹梢在搖動,實際上那是越共單位偽裝成植物。這個搖動是一個發動攻擊的
信號,攻擊從壕溝、掩體冒出來,北越軍從三個側面襲擊了美國人,在撤離之前造成了
重大的人員傷亡。

美軍使用的誘餌戰術
美軍也使用自己的誘餌戰術,希望能和對手做戰鬥接觸並增加殺傷率。無論是空中飛行
任務還是地面的“搜索與摧毀”任務,這種方法涉及利用美軍的小型機體(飛行器或士兵)
作為“誘餌” –邀請共黨軍隊攻擊他們,然後以空襲和大型火砲壓制攻擊者。此類戰術被
大量用於有價值目標-大量敵人。美國第一步兵師司令威廉·德普伊少將說:“叢林中的比
賽是派出一小部分軍隊作為誘餌,讓敵人發動進攻,並以附近的預備隊(更大的力量)作出
反應,如果敵人不想戰鬥,那麼美軍就對叢林做360度的全面開火。”美國的大量火力
的極大地幫助了這種做法,並有時會造成大量的共黨軍隊傷亡。但是,這也給"誘餌部隊”
的美軍士兵施加巨大的心理壓力,越共/北越軍會不斷的利用地雷和誘殺裝置削弱美國部
隊的實力和士氣,並不斷在野外伏擊美國部隊。在這些遭遇中,就像在整個戰爭中一樣,
共黨軍隊仍然控制了何時何地發動攻擊主動權。每一位歷史學家幾乎都同意:

對充當“誘餌”的士兵而言,搜尋任務的不可預測性,給他們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壓力。持續
的恐懼和緊張籠罩著美國巡邏隊,每一個小村莊或稻田中都可能潛藏著威脅……儘管威斯
特摩蘭將軍強調尋找並殺死敵人,但這些巡邏隊通常包括長途跋涉,大量搜尋和很少戰鬥。

美國陸軍一本重要的入門書--與共產黨軍隊作戰(Marshall和Hackworth,1967年)認識到
了這些問題,並建議不要急於用大火力反應或接觸敵人時太粗心大意。指揮官為追求消耗
戰略和屍體計數的績效,施加給美軍作戰人員不當的壓力導致了這些結果,有時使本來已
經糟糕的戰術形勢變得更糟。

伏擊的有效性
伏擊是越共 / 北越軍攻勢的重要部分,儘管有時也可以用於防禦、逃避攻擊的行動中。他
們可能對南越軍部隊造成巨大破壞,並封閉重要的運輸動脈。但是,並非所有伏擊都會完
全成功。 越共 / 北越軍部隊通常可以主動的決定何時何地發動進攻,而美國的機動性和火
力雖然有時可以削弱或分散攻擊的壓力。然而,在消耗戰中,時鐘並不是按美國的承諾運
轉,時間是偏向共產黨軍隊的。







上圖所展示了越共第274團(主力部隊)與美國第11裝甲騎兵隊的遭遇戰,說明了敵軍的幾
個面向。伏擊發生在1號公路上,這是靠近西貢的重要道路(大動脈)。共黨軍隊進行了認
真的準備,包括預製掩體(以掩護撤退路線上的美國火力攻擊)。襲擊中,許多車輛被摧毀
,但美國的空中力量破壞了越共部隊的集中。美軍的後續掃蕩,只殺死了少量的越共,大
部分逃脫了。

越共部隊不斷完善其技術。在1967年的翁潭(Ong Thanh)戰役中,他們再次發動伏擊,對
美軍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在這次遭遇戰中,越共採用了多種方法來消除可怕的美國火
力,包括使用“擁抱戰術”與美軍戰鬥。他們還平行於伏擊線做迅速移動,沿其長邊滑動,
因此美國的反擊就更困難了。儘管美國的火力在整個衝突期間給越共造成了重大損失,但
這些方法顯示出一支正在學習、適應並在戰場上變得更加精通的部隊。時間就像過去一樣
,對共產黨軍隊是有利的。老撾,柬埔寨和北越的庇護所隨時可用,美國無法地面攻擊。
不可避免地,南越軍和美軍無法追擊,只能繼續前往目的地。而越共和北越軍在跨境庇護
所重新組合並返回這個地區。



爆破攻擊
爆破的組織
北越軍使用特殊的突擊部隊或爆破工兵來執行廣泛的任務,有時是自己完成,有時作為
主力梯隊的矛頭。越共還部署了爆破工兵,特別是在“ 春節攻勢”的大規模損失之後,越共
無力進行大規模行動。越南人稱其為"德共"(dac cong),這是一種比較經濟的武力措施,
可以給人刺痛感。他們是一支精英團體,尤其擅長滲透和攻擊飛機場、支援火力基地和其
他要塞陣地。在北越軍中,大約有50,000名士兵作為爆破工兵,每100至150名士兵分成
群,再進一步細分為30至36名士兵的連,再細分為排、隊和小組。這些特種部隊,包含
無線電人員、醫務人員和爆破專家。許多人是志願者。爆破工兵通常會被分配到較大的單
位(軍團,師等)進行攻擊和偵察任務,但也可以組織為獨立的編隊。戰士對各個方面的
技巧會進行了認真的訓練,並學會使用各種設備和爆炸裝置,包括被俘或被遺棄的美國
彈藥。爆破工兵還執行了情報任務,可以秘密進行工作。例如,在1968年春節攻勢對美國
大使館的大規模進攻中,一位槍手曾經是美國大使的司機。

爆破的技巧
[b]攻擊計畫與多數越共主力部隊 / 北越軍的行動一樣,通常遵循“一慢,四快”的模式-緩慢
偵察和初始穿透,然後快速前進、進攻、清除和撤退。典型的襲擊通常針對掩體、彈藥庫、
指揮和通信中心、營房、發電設施和其他重要地點。一開始是詳細的偵查,收集了許多其他
消息來源(農民,間諜,告密者等)的資料,每個目標區的迫擊炮射程也會詳細的考量。建
造目標的模型,並進行了詳細的排練。通常是在夜幕降臨時才展開襲擊。有時會使用有顏色
的信號彈來設計信號系統。突擊隊的典型信號可能如下:紅色信號彈:難以進入的區域。白
色信號彈:退卻;綠色接著白色:要求增援;綠色信號彈:勝利。

攻擊的組織與編隊根據攻擊的規模,爆破工兵通常分為10至20人的突擊團隊,再細
分為3至5人的突擊小組。每個人的任務是摧毀或中和敵人防禦的特定區域。一個典型的爆
破工兵行動可能會使用四個梯隊。一個滲透小組進行初始入侵(通過鐵絲網和其他防禦系統)
的主要工作。火力支援小組在滲透小組成功剪斷鐵絲網時,會用RPG、迫擊砲或機槍向關鍵
地點開火。也可能會部署一個小型的安全小組,伏擊敵方的增援部隊。如果局勢惡化,後備
小組會阻止敵方的掃蕩或解救其同袍。這些單位的部署取決於目標大小和自己部隊人數的多
寡。

到目標地區的行軍過程通常是經過漫長的迴旋路線,以掩蓋任務的目標並愚弄敵人的觀察。
一旦到達目標後,先遣部隊的滲透者將根據分配到的任務在周邊分散。先前的詳細偵查有助
於此工作。他們將武器和炸藥綁在自己的身上,在穿越防禦工事的外部地帶時儘量將噪音降
至最低,並經常用木炭和油酯塗滿身體,以幫助移動並增加探測的困難度。帶刺的鐵絲網有
時僅被部分切斷,其餘的絞線用手捲開,以掩蓋剪線鉗的“剪斷”聲音。先鋒戰士的牙齒中攜
帶有布或竹條,設法中和拌索照明彈。人員殺傷的定向地雷也可能會轉向另一個方向。

通常情況下,前鋒會領先其餘人員-默默地爬過防守裝置,用手指探測並消除障礙,而其他人
則緊隨其後。有時,鐵絲網隙縫會用竹子撐開以形成攻擊通道。布織的墊子可能會扔在鐵絲
網上,以方便通過。爆破工兵經常使用綁在竹竿上的TNT炸藥,來炸開進攻路線。進攻路線
通常採用意想不到的路徑,例如1969年有一個攻擊案,攻擊者穿越美國火力支援基地康明
漢(Cunningham)的垃圾坑。

主要攻擊和撤退根據目標和相關的軍事情況,攻擊的主要要素
是隱匿,即使是開火掩護射擊,都會儘量到最後一刻才開始。鐵絲網防線會創建多個突破
口,當滲透團隊確定目標,甚至是等待決策的時刻,也都儘量保持開放狀態。其他襲擊,
特別是針對防禦嚴密的美國目標的襲擊,就算使用砲彈的掩護火力,儘量使防御者在陣地
採取掩護姿態,低頭。讓滲透小組能秘密地進入位置。通常根據優先次序決定對目標的打
擊程度。攻擊時要極盡殘酷,一般遵循“三大優勢”的原則(奇襲、集中力量和利用成功)。


爆破攻擊的例子
1969年邱齊基地--242航空連隊的爆破攻擊
1969年在美國邱齊(Cu Chi)第25步兵師基地發動的襲擊表明,雖然進行爆破行動造成的破壞
較少,但即使是越南防禦最嚴密的基地,還是可以進行。這一特殊行動明顯有越共和北越軍
單位混合,摧毀了9架波音CH-47奇努克重型直升機、損壞了3架,還炸毀了彈藥庫。某些報
導稱,越共宣傳說他們攻擊者執行此一任務,北越軍則提供了後續地面或火力支援攻擊。但
是,到1969年,大多數越共的主力部隊都由北方士兵編成,而共產部隊繼續使用轉移單位的
號碼來混淆南越軍和美國戰鬥專家的理解,因此,越共-北越軍的區別和單位名稱到目前還不
是很清楚。

對戰俘的審訊,顯示當地的游擊隊和告密者(informer)密切配合,包括提供目標地區的詳細地
圖和草圖。突擊隊取得了幾乎完全的奇襲,爆破工兵剪開了10條帶刺的鐵絲網,並在沒有被
哨兵發現。火箭襲擊是爆破工兵對直升機和敵方士兵採取行動的信號。除了飛機外,美國的
部隊損失相對較小(1人死亡,3人受傷,約30 北越軍或越共死亡),儘管如此,該事件顯
示了越共 / 北越軍在春節攻勢後的重建力量,他們仍然可以行動。

1971年瑪麗安火力支援基地的爆破行動
爆破行動的另一個例子是1971年,越共409爆破營對美國陸軍火力基地瑪麗·安的攻擊。在
目標選擇上,越共取得了奇襲要素–美國方面的許多人都不相信北越軍會襲擊如此小的哨所。
這麼小的哨所配備了250名美國士兵和一些南越軍,過去,火力基地幾乎都不會受到嚴重威
脅。因為基地的直升機和飛機已經觸發了許多警告彈(圍在鐵絲網上)。當攻擊來臨時,這些
警告彈位置並沒有更新。遠處的定時迫擊砲轟擊,為已經在攻擊發起區的爆破工兵提供掩護
,使他們能夠迅速前進到目標。他們摧毀了營的行動中心和許多指揮所,製造了混亂的局面
。並在武裝直升機抵達前,先撤退。

美國的最終傷亡人數接近30人,受傷82人。對這個有爭議的攻擊,仍存有一些未釐清的謎團,
其中包括越共滲透者是以南越軍士兵的身份出現,方便他們的攻擊。如果是這樣,該事件表
明越共的諜報能力很強,而且攻擊的計劃和執行也很複雜。事件發生後,幾名美國高級指揮
官被免職或受到譴責。大膽地,第二天,越共又用機槍掃射了營地的廢墟。一位越戰歷史學
家將此事件稱為“美軍在越南最公開和最屈辱的失敗。”



利用傳統武力贏取最後勝利
1972年攻勢後,北越軍的效能改善
對越共 /北越軍的效能評估必須納入美國介入之前,從游擊戰階段到1975年越南戰爭的最終
結果,時間長達數十年。後期越共因為損失太巨大,淪為一支小型軍隊,常規的北越軍則控
制了越戰戰場。雖然最終的勝利,是因為美國空軍沒幫助南越軍,但北越軍軍隊已不再是1965
年的埃德浪戰役中的輕步兵部隊,而是一支堅韌、裝備精良的現代化部隊。他們的能力已經
大大提高,並且彌補了1972年復活節攻勢的一些缺點。

1972年前,在裝甲、砲兵和步兵的協調上存有明顯的弱點,三個兵種未能令人滿意地相互支
援。裝甲部隊的裝甲車很薄,又缺乏有效的步兵支援和砲兵合作,使其容易受到美國和南越軍
反擊而損壞。後勤系統也無法支持常規部隊戰鬥的節奏。到1975年,這些弱點已得到實質性
的糾正,一部先進的軍事機器迅速取得了勝利。胡志明小徑已經越來越多地舖成柏油馬路,從
而加速了進攻和戰術集中的步調,步兵,裝甲和火砲的協調也更加緊密。

步兵和裝甲部隊的整合是北越軍進步的重要因素,北越軍用步兵和快速集中的力量使南越軍
失去了平衡。廣泛使用了“遍地開花”(blooming lotus)戰術來襲擊城鎮。 北越軍戰車縱隊並沒
有使用像許多當代西方軍隊使用的正統方式,包圍然後向城市內攻擊,而是繞過了目標城市
外圍的反抗陣地,並向內衝進去,先佔領了中央地區的重要指揮和控制節點,然後再向外襲
擊以清除反抗陣地。隨時有一支後備力量待命,以對抗敵軍的反擊。

他們還採用蛙跳戰略來保持動能。前鋒部隊有時會迅速部署以應對抵抗,隨後的梯隊則繞過
這些抵抗,對更後面的部隊進行打擊。像爆破工兵一樣的滲透部隊,會先搶占橋樑、道路交
叉口和其他關鍵點來協助推進。欺騙措施也廣泛使用,在大範圍內進行了轉移行動,部隊的
運動一直持續到最後一分鐘,以避免讓對方知道攻擊目標在哪裡。這種方法使得北越軍能迅
速征服邦美蜀之類的城鎮及其周圍的高速公路,並為進一步前往西貢鋪平了道路。

恐懼和癱瘓的要素,在北越軍的前進中也發揮作用,特別是在中部高地,五個快速移動的師,
淹沒了不幸的南越軍部隊。從高地撤退期間,大批難民與撤退的南越部隊混在一起。 北越軍
用迫擊砲、火箭和榴彈砲無差別的砲擊了這些縱隊,據估計,殺死了100,000名平民,並殺了
60,000名撤退的南越軍士兵中的40,000人。

北越軍的現代化、專業化
南越部隊和領導層的眾多弱點,為北越軍的最後勝利提供了幫助。阮文紹的“處處防守”
戰略,加上北越軍對北部地區的進攻使南越軍部隊過於稀疏,並減弱中央後備力量。持續
的腐敗和無能,困擾著南越軍的能力。例如,部隊的醫療服務本已很缺乏,而通貨膨脹率高
漲,使得軍隊的工資嚴重不足。在一個專職士兵及其家屬約佔人口20%的社會中,這代表說
南越社會的重要階層是普遍的貧窮。美國撤軍後,南越軍的逃兵率接近總兵力的25%,部隊
人數衰退的幅度未見彌補。理論上,動員起來進行防禦的總人數為100萬人(包括大約50萬
民兵),其中只有約10%為直接戰鬥部隊。在戰鬥的最後幾週,災難性的決策領導,例如高
地的崩潰(見1975春季攻勢的胡志明戰役),決定了陷入困境的部隊的厄運。

在最後的戰役中,迅速移動的北方征服者巧妙地利用了南越軍這些弱點,在某些西方歷史
學家的認知中,說明了北越軍部隊已經成熟。

大約四分之一世紀以前,一個第三世界國家利用出乎意料且明確的戰略,贏得了一場漫長而
艱苦的戰爭的最後一場戰鬥。在這個勝利中體現的課程值得我們記住。在這個時代,西方世
界的人們傾向於更多地依靠科技技術而不是戰略,並假定敵人的戰略能力與他的國家的經濟
、社會結構和基礎設施一樣落後。第一次,北越軍的戰役策略不是著眼敵軍部隊死亡的人數
要高於自己,而是一種抵抗意志的展現。北越軍的策略,取而代之的是欺騙、轉移、奇襲、
間接方法和替代目標-簡而言之,這是一種高度機智的策略。


北越軍的效能評估
越戰對美國人v.s越南人的觀點
許多西方歷史學者認為,我們看越南戰爭觀點,總傾向將越南人視為次要角色。例如,在
許多西方歷史中經常提到的美國戰鬥死亡人數,但很少提及南越軍也有275,000人的戰鬥
死亡,幾乎是美國總數的5倍。僅在1975年3月撤離峴港(Da Nang)時,南越軍就喪生了
大約6萬人,這超過了整個衝突期間美軍的總損失。

討論總集中在美國的努力及其錯誤,矛盾的戰略常常只集中在美國方面的討論,而越南方
面則很少。無論這些論點有何優缺點,很明顯的,在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中,幾十年的霸
權爭奪戰中,八年美國插曲(儘管很重要)只是一個相對較短的插曲。

越共/北越軍的戰場表現
越共 / 北越軍的表現隨著戰爭的命運而減弱(越共)和增加(北越軍)。小型武器與其敵人的
武器差不多,在某些重型火砲中,它們也達到了和敵人同等的水平。在蘇聯的協助下,與
美國空中轟炸的鬥爭,部署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防空系統之一。在其他類別中,則無法匹配
範圍ˊ廣泛的美國先進技術。

在游擊戰和常規戰爭中,越共 / 北越軍通常都能對付他們的南越軍對手,並且在1965年美
國介入之前,基本上都是勝利的(有些在勝利邊緣)。雖然南越軍也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
成就,但總的來說,北越軍顯然還是遠遠超過了南越軍。北越軍在某些領域(例如空中和
裝甲力量)有明顯的弱點,在1972年復活節攻勢中尤為明顯。然而,隨後在印度支那(越
南)開展的戰役,則顯示了北越軍的許多優勢-從1975年的快速勝利到1979年的入侵柬埔寨
。北越軍在軍級範圍的行動,不同部隊的聯合兵種,包括對海岸的兩棲攻擊,都有良好的
協調。在1979年的中越戰爭期間,北越軍的優勢也體現在其防禦行動中。

對抗美軍的記錄則好壞參半。特別是在伏擊、爆破攻擊和其他各種交戰取得了許多成功。
在穩固的陣地中,他們能夠讓進攻的美軍付出一定的代價,然後才撤離到跨國境避難所,
隔天再回來戰鬥。然而,越共 / 北越軍的行動有時會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典型的例子是19
68的春節攻勢和邊境戰鬥,美國優勢的空中、地面和海軍火力造成了慘重的傷亡。美國使
用空中力量和直升機的戰略機動性也造成了北越軍付出沉重的代價,最顯著的例子是在埃
德浪戰役,春節攻勢和其他地方。一般而言,在戰爭期間,美軍對越共 / 北越軍造成的傷
亡是多於美軍自己損失的。但是,共產黨軍隊通常能夠補充其部隊。在廣闊的戰場空間下
,隨著時間的流逝,持久消耗戰的關鍵就在使部隊能夠保持補充,直到美國這個強大的對
手自己撤退為止。

北越軍勝利的因素
1. 有長期的、整合的戰略,能極大化自己有利的因素,針對南越軍/美軍的弱點加以打擊
北越軍的策略是將戰爭拉長,並使政治和軍事因素緊密結合在一起,並利用時間拉長,
弱化他的對手。戰爭的持久化讓不同的戰斗方式混和在一起。從小規模的游擊隊襲擊到主
力部隊戰鬥(代價高昂的)都有,目的是使敵人的力量和士氣逐漸萎縮。它還吸引了強大的
美軍進入外圍地區。越共 / 北越軍控制人民戰爭的主要關鍵--人口。所有這些措施都有政
治目的,其中包括整個戰爭期間的無情暗殺、綁架和破壞活動。對於一些與越共 / 北越軍
作戰的美國士兵來說,例如菲利普·戴維森中將(1967~69年軍事情報局局長)和像安德魯·
克雷派內維奇(Andrew F. Krepinevich Jr.)的美國戰爭歷史學家。以共產黨的目標和優勢
來說,剛好可以針對美國/ 南越軍的劣勢,北越的戰略無疑比美國/南越好。

2.較佳的行動力和士氣從決心在印度支那(越南)取得最終勝利的角度來看,共產黨
的動機和士氣明顯優於其敵人。對於越共 / 北越軍而言,這場戰爭不僅是一場代價高昂的
冷戰橋段,而且是跨越幾代人的生死搏鬥。北越的一些領導人強調精神因素勝於物質因素
,在敵方(尤其是美國)火力下,有時產生可怕的結果和痛苦的教訓。儘管如此,一些學
者認為,在近二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北越軍的領導層和普通士兵都比對手更有決心,他們
會取得最終的勝利,並更願意為此付出生命和財寶。

3.能貫徹主義的詳細的、重疊化的組織當後盾歷史學家道格拉斯·派克(Douglas
Pike)在《越共》(Viet Cong)(1966)書中寫道,革命力量的“秘密武器”是--緊密的組
織,重疊的結構機制將其每個人緊密的束縛在控製網中。這種結構,包括在各級平民和軍
事生活中實行並行的政黨控制制度,從省到村莊的多個組織重疊,這些組織加強了資源開
發,所有部隊都組成了三人的政治小組,並大量使用了“批評和自我批評”。一位美國越戰
歷史學家稱越共是“比歷史上幾乎任何叛亂分子都更有紀律、組織性的組織。”

4. 共產陣營的友好國家對後勤、軍事、政治和外交的支援來自中國和蘇聯的援助對
於支撐北越的軍事機器很重要。同樣的,在外交和政治戰線上,支持北越也是不可少的。
共產主義國家的支持還有一個重要項目,如果美國利用傳統軍事入侵消滅北越政權,或者
威脅到中國本身,中國將可能進行大規模干預(像韓戰一樣)。這種威脅有效地阻礙了美國
領袖的選擇。儘管中國不願在另一場朝鮮式戰爭中直接與美國對抗,但它利用軍事援助
在北越部署了30萬多名解放軍,對美國提供了威懾性威脅。但在某些情況下,中國也表明
可以接受諸如巴基斯坦和英國,這些國家的間接外交渠道,保持和美國的溝通。有一些歷史
學家認為,中國的威脅被美國領導人高估了,北京在1960年代後期,其實更加關注自身的
內部動盪和蘇聯的外交關係,所以中國可以容忍美國對越南戰爭的干預,“只要這樣干預不
會導致北越的共產政權崩潰。” 不過美國領導人,始終在意中國的威脅,因為韓戰的歷史
,對北朝鮮政權的隱含著生存保證,這樣的顧慮,削弱了美國的行動自由。

5.後勤的彈性佳、機動空間廣闊和充足的人力資源庫
面對毀滅性的美軍火力,共產黨
人進行巨大而成功的後勤作業,為勝利提供了另一個關鍵。在社會主義同盟國的支持下,
資源利用胡志明和西哈努克小徑的補給道路分配到戰區,這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後勤壯
舉。這個遙遠的路徑-涵蓋了老撾、柬埔寨,以及南、北越兩個地區,多個國家邊境,阻礙
了美國和南越政府的封鎖行動。完整的組織和大量的人力投入,是這項成就的基礎。戰爭
中,共黨軍隊可用的人力至關重要。如上所述,其中一些人力是外部支援的,中國提供了
30萬多名部隊,以維持對道路、鐵路、補給和軍事設施(如防空砲台和跨國境避難所基地)
的後勤支持。一些西方分析家估計,在越南南部,“春節攻勢”前後,越共部隊大約有30萬
名主力戰鬥部隊的士兵、當地游擊隊和幹部。而北越的消息人士稱,在1966年,總體約有
69萬北越軍和越共部隊。不過確切的共產黨軍隊的戰鬥序列是一個有爭議的議題,美國
MACV和CIA分析師的估計不太相同,但大多數人都同意北方擁有巨大的人力資源庫,每年
約有175,000名男性達到徵兵年齡,並且有400萬可動員的男性可供參戰。這些人力資源
跨越四個國家,可以進行組織和操縱的,這些國家都被“小徑”或北方稱為“特隆桑恩戰略
供應路線”(Trường Sơn Strategic Supply Route)捆綁在一起。關於為不惜一切代價取得勝
利的巨大努力,一位美國戰爭歷史學家斷言:“從人類的努力和成就的任何標準來看,胡
志明小徑上,所有的努力,和參與的男男女女,都應該受到尊崇。”

6.時間和節奏儘管他們有時會遭受沉重的打擊,但越共 / 北越軍在持久衝突的戰略
下,時間是站在他們那一邊的。根據他們自己的估計,共黨部隊喪生了100萬人,但這是
相對的情況,那裡的人力儲備充足,像中國這樣的重要盟國也提供了成千上萬的人力
,以保持邊境供應和運輸路線的暢通。tempo(節拍)在地方的作業很重要。除了因美軍掃
蕩被迫戰鬥,或進行大型行動的期間,共產黨軍隊大部分時間都用於地區控制,而不是戰
鬥。總體而言,他們控制了攻擊的主動權–在何時,何地以何種強度進行打擊。節拍也是
長期鬥爭中的一個因素。隨著衝突的加劇和消退,共產黨軍隊力量得以衡量自己的損失
(取決於政治,外交和軍事局勢),在春節攻勢(Tet)遭受挫折後雖減少行動,但在19
72年和1975年形勢好時,它們也擴大了行動的規模。

7.在政治外交領域的精明表現
共黨軍隊進行了許多有效的宣傳和外交活動,以利用敵人
陣營中的矛盾。政治的一項主要勝利(儘管有武力支持)是在所謂的“中立”國家中繼續使
用避難所,培養像老撾共產黨這樣的本土“解放力量”,讓他的對手無力在其他國家對抗這
些組織。其他勝利包括讓美國公眾意見分歧(集大成的是美國名人的意見和媒體的報導)
,讓美國支持者慢慢孤立(放棄)南越政權,“和平會議”採用石牆(拖延)策略以獲取對方的
最大讓步。謹慎地估算美國領袖可能部署軍隊的情況。政治方面的表現,包括建立和操
縱南越內部眾多的"陣線"”或空殼團體,以離間南越政權,降低南越政府動員基層人員的能
力,以及鼓勵南越政府的武裝部隊叛逃。

8.北越領袖對革命事業的無情決心這包括(越南)北方人,也包括統治階層中南部
的人。到1975年最終勝利時,許多領導人已經在斗爭領域呆了二十年。這個領導層中經
常會有意見分歧。比較保守的“北方優先派”與“南方優先派”時常發生衝突,但最終,他們
的集體決心仍然打敗了南方政權。

9.失敗的南越領導人,無法有效地形成政治方針和管理機制某些失敗源於最初建立
南越政權的艱難狀況。這種最初的弱點還反映在政治動盪、地方腐敗和管理效能低下。儘
管存在這些漏洞,但很明顯,數以百萬計的南越人還是反對共產主義專政接管南越社會,
並堅決反對這一結果,願意武裝鬥爭。然而,與北方政權相比,南方政權無法發展出令人
信服的政治方針,也無法發展出全面的政治組織和動員力量來滿足這一要求。一些歷史學
家認為,美國的失敗,雖然有自身的缺點和錯誤的計算,但與南越的困難有著千絲萬縷的
關聯。鑑於無情的內戰,越南人最終還是自己解決了難題。

10.腐敗、能力不佳的南越軍領導層南越軍的無能在於:根據忠誠或家庭關係而不是專
業能力來任命軍事領導人;軍官在軍事和民政方面的能力不佳;普遍的裙帶關係,腐敗和
派系主義,這些人側重於個人的利益而不是思考如何贏得獲勝。最好的南越軍部隊,​​例如
遊騎兵、海軍陸戰隊、傘兵和特種部隊,常常無法戰鬥,因為它們被西貢的領導人冷凍,
進行政治企圖的操縱。 北越軍的軍事領導層雖也嚴重的政治化,但在能幹的管理人員管理
下,北越軍的執行效能始終能執行任務。 南越軍在戰鬥中的效果參差不齊,並且常常受到
不稱職的高階領導人的損害,例如1971年老撾入侵期間的黃春覽將軍(後來被解除了指揮)
。較低層的領導者雖然表現的比較好,但在戰鬥時常常缺乏主動性、積極性、決心和技巧。
各層級都有這樣的例子,例如吳光中(Ngo Quang Truong)少將和一些下層軍官。在對抗效能
更高的北越軍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甚至動員部隊的單位,或向前線提供補給等關鍵單位,
也有瀆職行為。例如,軍需官有時要求賄賂,才會向戰鬥人員提供大米,彈藥,汽油和其他
材料。 多達10%的武裝部隊是不存在的“幽靈”士兵(殘障,死亡者等),但他們仍出現在官
方名冊中,軍隊領導人將偽造部隊名冊的額外薪水,中飽私囊。面對堅定的北越軍,這種弱
點是無法對抗的。

11.馬克斯列寧+民族主義的動員力
馬克思主義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與越南的社會狀態格格不入,但革命領導人卻成功地將傳統
的越南仇外心理和日益增長的現代民族主義相融合。馬克思主義還提出了不可避免的歷史
進步論,強化了動員能力。包括北越共產黨也起了關鍵作用。這些因素幫助在越南南部動
員了一些支持力量。

12.學習和適應的能力
越共 / 北越軍在對抗美國和南越軍時,都展現了很強的戰場上適
應能力。他們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並採取了減少損失的策略和措施。這些範圍包括深層的
隧道系統,步兵戰役中的“擁抱”技術,廣泛的隨機佈雷,快速的爆破工兵襲擊,樹梢位置
戰鬥以挫敗美國直升機,部署新的蘇聯飛彈技術(如便攜式導彈),到簡單地避免戰鬥(沒
有數量優勢時)。通過“批評和自我批評”敏銳地研究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通過報告和備忘錄
系統地傳承“經驗教訓”,是這種關鍵學習能力的一部分,這表明北越軍並不是簡單農民組
成的雜牌軍,而是裝備精良、認真和老練的軍事組織。

Reply

Use magic

You have to log in before you can reply Login | 申請加入會員

Points Rules

Archiver|Mobile|Strategy WarMap  

2024-3-29 10:07 GMT+8 , Processed in 0.03998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Quick Reply To Top Return to the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