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翻譯自維基百科英文版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etnam_War
翻譯者: 陶盛濤
註: 在1975春節攻勢一文中,有越南越戰時期的全境圖及省份圖,請自行參考了解相關
的地理位置。
1961~1963 甘迺迪升高戰爭
在1960年美國總統大選中,參議員約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擊敗了當時現任
副總統理查德·尼克森(Richard Nixon)。儘管艾森豪(前總統)警告肯尼迪有關老撾
(寮國)和越南的消息,但歐洲和拉丁美洲的問題“在他看來已經遠遠超過了亞洲。”。
1961年6月,當他和蘇聯總理赫魯曉夫在維也納舉行高峰會議,討論蘇聯-美國關係時
,肯尼迪深表不同意赫魯雪夫的看法。僅僅16個月後,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10月16
日至28日)在全球電視上播放。這是冷戰最接近升級為全面核戰爭的一次危機,當時
美國已經將戰略空中司令部(SAC)的戰備警戒升高到DEFCON 2級水準(DEFCON戰備
警戒水準分為五級,第五級最輕微,第二級紅色警戒,第一級最嚴重)。
肯尼迪政府實質上仍然繼承杜魯門和艾森豪政府的冷戰外交政策。 1961年,美國有
50,000名駐紮在韓國的部隊,肯尼迪面臨四種危機局勢:他在4月4日批准的豬玀灣
入侵失敗(古巴,由CIA主導),五月時親西方的老撾(ㄌㄠˇ ㄓㄨㄚ,寮國,以下使用
"老撾"取代"寮國")政府和老撾的共產主義運動(Pathet Lao)進行和解會談(肯尼迪迴
避了這個問題,因為老撾崎嶇的地形對美國士兵來說,他們認為不是適合的戰場),
八月的柏林圍牆危機和十月的古巴導彈危機。這些危機使肯尼迪相信,若美國無法獲
得控制權,並阻止共產主義擴張,將嚴重損害美國在盟邦及和他個人的信譽。因此,
肯尼迪決心“劃清界限”,防止共產黨在越南取得勝利。在與赫魯曉夫舉行維也納峰會
後,他立即對《紐約時報》的詹姆斯·雷斯頓(James Reston)說:“現在我們有一個
問題,如何使我們的國家力量具有可信力,而越南看起來像是可展現這個問題的地方
上。”
肯尼迪對南越的政策植基於吳廷琰及其部隊,最終會打敗共產游擊隊的假設。他反對
直接部署美國作戰部隊,並指出:“今天向越南大量部署美軍,雖然最初可能會對軍
事產生有利影響,但肯定會導致不利的政治後果,從長遠來看,反而會導致不利的
軍事後果。” 但是,南越政府的軍隊素質很差。領導能力差,腐敗和政治晉升都在削
弱ARVN(南越政府軍)的能力。由於叛亂分子匯聚各方的力量,游擊隊襲擊的頻率上升
。河內對越共的支持發揮關鍵作用,但越南南方政府的無能看來是危機的核心。
肯尼迪提出的一個主要問題是,蘇聯的太空和導彈計劃是否超過了美國。儘管肯尼迪
強調了必須與蘇聯同樣重視遠程導彈,但他也有興趣使用特種部隊,在受到共產主義
叛亂威脅的第三世界國家,進行反叛亂戰爭。儘管游擊戰戰術原本打算在蘇聯的常規
部隊入侵歐洲後,在戰線的後方使用,但肯尼迪認為,由綠扁帽等特種部隊,採用的
游擊戰術,將在越南的“刷火”(brush fire)戰爭中有效。
肯尼迪的顧問馬克斯韋爾·泰勒(Maxwell Taylor)和沃爾特·羅斯托(Walt Rostow)
建議,將美國軍隊偽裝成抗洪救災人員,派往南越。但肯尼迪拒絕了這個主意,他再
次增加了直接軍事援助。1962年4月,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警告肯尼迪:“危險,我們將取代法國人成為該地區的殖民力量,並像法國
人一樣流血。” 到1963年11月,越南南方有16,000名美國軍事人員,而艾森豪時代只
有900名美軍顧問的規模。
戰略哈姆雷特計劃(Strategic Hamlet Program,台灣翻譯為戰略村計畫)於1961年底啟
動。這個美國-南越的聯合計劃試圖將農村人口重新安置到有堅強防禦的營地中。它於
1962年初實施,涉及到一些強迫搬遷、村莊拘留、南越農村隔離、搬遷新社區的融合
問題。但在那裡,農民將可以和越共隔離。這個聯合計畫希望新社區能夠為農民提供
安全保障,並加強他們與中央政府之間的聯繫。但是,到1963年11月,這個計畫逐漸
失去效能,並於1964年正式結束。
1962年7月23日,包括中國,南越,蘇聯,北越和美國在內的14個國家簽署了一項協
議,承諾尊重老撾的中立。
放逐和刺殺吳廷琰
1963年1月2日的北邑之戰(Balltle of Ap Bac)的失敗行動證明了南越政府軍(ARVN)的
無能表現,在那次戰鬥中,一小隊越共贏得了與規模更大,裝備更完善的南越部隊
的戰鬥。戰鬥中,許多軍官被動,不願意主動接戰。這場戰役,南越政府軍損失了
83名士兵,被越共軍隊擊落了5架美國直升機,而越共部隊僅損失了18名士兵。
ARVN部隊由吳廷琰最受信任的IV軍團司令曹範修(HuỳnhVănCao)將軍領導。曹是一
名天主教徒,他獲得提升,主要是因宗教和對吳廷琰的忠誠,而非能力。他的主要
工作是防止部隊政變。華盛頓的一些政策制定者開始得出結論,吳廷琰無法擊敗
共產黨,甚至可能與胡志明暗中有協議。他似乎只關心防止政變,並且在1960年
和1962年的兩次政變之後變得更加偏執。他從總統之位被驅逐下台,也有部分的
美國鼓勵。正如羅伯特·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所指出的那樣:“吳廷琰不
會做出絲毫讓步。他很難用一般人的方式來相處。”歷史學家詹姆斯·吉布森總結了
這種情況:戰略村計畫失敗了。南越政權由於維護地主階級而無法贏得農民。實際
上,就相對穩定的政治結構和可運轉的官僚機構而言,南越政府已經不再存在
“制度”。相反,政府功能和軍事行動實際上已經停止。民族解放陣線(共產黨)取得
了長足的進步,甚至可以在廣大的地區宣布成立臨時革命政府。
出於對吳廷琰政策的不滿,1963年5月,在一場抗議禁止在佛陀誕辰日懸掛佛教旗幟
的活動中,在順化發生了軍警武力鎮壓佛教徒的事件(Huế Phật Đản shootings)。這更
導致了對宗教歧視性政策的大規模抗議,這些歧視性政策使天主教得到特權,但佔人
口多數的是佛教徒。吳廷琰的二哥吳廷俶是順化的大主教,並積極地模糊了宗
教與國家之間的界線。圖薩克(Thuc,天主教慶典)週年慶典是在維薩克(Vesak,
佛教)慶典之前舉行,但圖薩克慶典不僅被政府資助,而梵蒂岡(天主教)的旗幟則顯
眼地被展示出來,相反的,維薩克慶典不僅得不到政府資助,連佛教旗幟都不能出現
。也有報導稱,整個吳廷琰統治時期,武裝的天主教徒拆除了佛塔。吳廷琰拒絕對多
數人口的佛教徒作出讓步,也拒絕對這些死亡事件負責。 1963年8月21日,效忠於
弟弟吴廷瑈的黎光東LêQuang Tung上校的南越政府軍ARVN特種部隊,突襲了越南
各地的佛教寶塔,造成廣泛的破壞和破壞,造成的死亡人數估計有數百人。
美國官員在1963年中期開始討論更換政權的可能性。美國國務院普遍贊成鼓勵政變
,雖然國防部還是支持吳廷琰。變更的提議的主要是希望罷免吳廷琰的弟弟吴廷瑈,
後者控制著秘密警察和特種部隊,更被視為鎮壓佛教的幕後黑手,他更被視為吳姓家
族統治越南的整體規劃者。這項建議通過第243號電文轉交給美國駐西貢大使館。
中央情報局與計劃政變吳廷琰政權的將軍接觸。將軍們被告知,美國不會反對這一舉
動,也不會通過切斷援助越南來懲罰將軍的政變。 1963年11月2日,吳廷琰總統與他
的兄弟一起被推翻並處決。當肯尼迪被告知時,麥克斯韋·泰勒(Maxwell Taylor)記
得肯尼迪“帶著震驚和沮喪的表情衝出房間。” 肯尼迪沒想到吳廷琰會被謀殺。美國駐
南越大使亨利·卡伯特·洛奇(Henry Cabot Lodge)邀請政變領導人進入大使館並向
他們表示祝賀。洛奇大使告訴肯尼迪,“現在起我們可以展望一場較短的戰爭”。肯尼
迪給洛奇寫了一封信,祝賀他的“出色工作”。
政變後,混亂隨之而來。河內利用這一局勢,增加了對越共游擊隊的支持。越南南部
進入一個極端的政治動盪時期,一個軍政府迅速推翻了另一個軍政府。但不管哪一個
,共產黨人都把新政權視為美國的傀儡政權。無論吳廷琰如何的失敗,他作為民族主
義者的資格(如羅伯特·麥克納馬拉(Robert McNamara)日後所說的)都是無可挑剔
的。
美國軍事顧問紮根在南越武裝部隊的各個層面。然而,他們很難處理叛亂的政治層面
問題而受到批評。肯尼迪政府試圖將美國的努力重新集中在安撫政策。安撫政策的目
標被界定為對付不斷增長的叛亂威脅和“贏得人民的心靈”。但是,華盛頓的軍事領導
人對美國軍事顧問的任何額外角色都不認為會成功。領導人認為除了常規部隊訓練可
以達到水準以外,其他事務成功的機率很低。美軍在南越的軍事指揮官保羅·哈金斯
將軍自信地預言,到1963年聖誕節時,整場戰爭將獲勝。但是中央情報局並不樂觀,
他們警告說,“越共基本上保留了對南越的大部分地區的控制權。農村地區,甚至逐步
加強了整體控制的力度。”
中情局特別活動部的準軍事人員,在老撾和越南訓練並領導了苗族部落。這些土著部
隊人數達數萬人,他們在準軍事人員的領導下,對共產主義的老撾部隊及其北越支持
者進行了直接軍事行動。中央情報局還進行了鳳凰計劃,並參加了越南軍事援助司令
部的研究與觀察小組(MAC-V SOG),該組織原名為特種作戰小組,但出於掩護目的
而進行了名稱更改。
約翰遜(Johnson,台灣翻譯為詹森) 的升級,1963~1969
肯尼迪總統於1963年11月22日被暗殺。本來副總統林登·約翰遜(Lyndon B. Johnson)
並沒有積極參與對越南的政策。然而,約翰遜成為總統後,立即將重點放在了戰爭上。
1963年11月24日,他說:“必須以堅強的決心對抗共產主義的鬥爭。” 約翰遜知道他
承接了越南南部迅速惡化的局勢,他堅持當時廣為接受的多米諾(domino)骨牌理論的
論點:如果他們在越南問題上撤退或妥協,任何一種行動都將危害到周邊其他國家,
引發共產主義製造衝突。
軍事革命委員會由12名成員組成,代替了一個強大的南越領導人。該委員會由楊文明
(DươngVănMinh)將軍率領。記者斯坦利卡諾(Stanley Karnow)日後回憶楊將軍稱他是
“嗜睡的典範”。洛奇大使到年底時,對楊文明感到沮喪,他的評論傳回了國務院:
“他的能力強大到可以勝任一切嗎?” 1964年1月,阮慶(NguyễnKhánh)將軍推翻了
楊的政權。隨後的一段時間,軍事上也有一些動盪,這段期間也發生了幾次政變,
但都沒有成功。
胡志明在類似於二十年前給法國的聲明中警告說,如果美國人“想開戰二十年,那麼我
們將開戰二十年。如果他們想締造和平,我們將做出和平並邀請他們去喝下午茶。”有
些人認為,北越的政策並不是想推翻東南亞地區的其他非共產主義政府。
東京灣事件
1964年8月2日,馬多克斯號USS Maddox (DD-731)驅逐艦在越南北部沿海執行情報
任務時,向數艘魚雷艇開火併擊傷了它們,這個位置在東京灣。兩天後,特納喬伊號
USS Turner Joy (DD-951)和馬多克斯號在同一地區第二次受到襲擊。約翰遜(Johnson)
向國務院副國務卿喬治·鮑爾(George Ball)評論說:“那些水手在那裏可能是射擊飛魚。”
國家安全局在2005年解密的一份未註明日期的文件顯示,8月4日並沒有襲擊發生。
第二次“攻擊”導致報復性空襲,並促使國會批准1964年8月7日的東京灣決議。該決議授
予總統權力“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擊退該地區的任何武裝襲擊。 在同一個月,約翰遜保
證他不會“讓美國男孩參加戰爭。我認為亞洲男孩應該為保護自己的土地而戰”。
國家安全會議建議對北越的轟炸進行三階段升級。 1965年2月7日,美國軍隊在普萊庫
(Pleiku)的基地遭到襲擊後,美國開始了一系列空襲,即“火燒達特”行動(Operation Flaming
Dart),當時蘇聯總理科西金正對北越進行國事訪問。而滾雷行動(Operation Rolling
Thunder)和弧光行動(Operation Arc Light,利用B-52轟炸 )擴大了空中轟炸和地面支援行
動。這次的轟炸行動最終持續了三年,其目的是通過威脅摧毀北越的防空系統和工業基
礎設施,迫使北越停止對越共的支持。此外,它還希望增強南越的士氣。在1965年3月
至1968年11月之間,滾雷行動向北越投下了100萬噸導彈,火箭和炸彈。
轟炸老撾
轟炸不僅限於北越。其他空中行動,例如“滾筒行動”(Barrel Roll),也針對越共和北越軍
(PAVN)基礎設施。其中包括胡志明小徑的補給路線,而這個路線會穿老撾和柬埔寨兩個
國家。表面上是中立的老撾已成為內戰的舞台,美國支持的老撾政府與老撾共產黨武裝
力量及其北越盟友之間的抗衡。
美國對老撾共產黨武裝力量和北越人民軍部隊進行了大規模空襲,以防止老撾的皇室政
府垮臺,並希望胡志明小徑失去作用。在1964年至1973年之間,美國向老撾投擲了200
萬噸炸彈,幾乎等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向歐洲和亞洲總共投擲的210萬噸炸彈,
使老撾成為歷史上炸彈密度最高的國家。
但阻止北越和越共的目標從未實現。美國空軍參謀長柯蒂斯·勒梅(Curtis LeMay)長期
以來一直主張在越南進行飽和轟炸,並向共產黨人說:“我們將把他們炸回石器時代”。
1964年攻勢
在東京灣決議案通過之後,河內預期美軍的地面部隊將到達,開始擴大越共的實力,並向
南派遣越來越多的北越人員。在這一階段,他們為越共部隊配備裝備,並用AK-47步槍和
其他補給物資來標準化他們的設備,並組建了越共第9師。“越共從1959年開始時的大約
5,000人,1964年底增長到大約100,000人。在1961年至1964年之間,北越陸軍的力量
從大約85萬上升到將近一百萬。” 在同一時期部署到越南的美軍人數則要低得多:1961年
為2,000人,到1964年迅速上升至16,500人。在這一階段,越共使用俘獲的裝備減少了,
而維持一個常規單位需要更多的彈藥和物資。鑑於美國戰機不斷轟炸,越共第559群的任
務是擴大胡志明小徑。戰爭已經開始轉移到三階段持久戰爭模型的最後常規戰爭階段。
現在,越共的任務是摧毀南越政府軍(ARVN)並佔領和維持他們的占領區;但是,越共還
不夠強大,無法進攻主要城鎮。
1964年12月,南越軍(ARVN)部隊在平賈(BìnhGiã)戰役中遭受了慘重損失,這場戰鬥
可以被視為分水嶺。此前,越共主要採用游擊戰術。然而,在平賈,他們在常規戰役中
擊敗了一支強大的南越部隊,並在戰場上停留了四天。1965年6月,南越部隊在同帥戰
役中再次被擊敗。
美國的地面戰鬥
1965年3月8日,有35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在峴港附近登陸。這標誌著美國地面
戰爭的開始。美國輿論絕大多數支持部署。海軍陸戰隊的最初任務是防禦峴港空軍基
地。 1965年3月,首次部署3,500人,到12月增加到近200,000人。美國軍方長期受
的教育是進攻性戰爭。不論政治政策如何,美國指揮官在體制上和心理上都不適合執
行靜態的防禦任務。
威廉·威斯特摩蘭將軍(William Westmoreland)告訴美軍太平洋司令官海軍上將格蘭特
夏普(Grant Sharp Jr. )上將,情況非常危急。他說:“我堅信美軍憑藉其能量,機動性
和火力可以和NLF(越共)戰鬥並取得勝利。” 威斯特摩蘭主張積極擺脫美國的防禦
姿態和南越的邊界。通過無視於南越的部隊,美國的承諾變得無止境。威斯特摩蘭概
述了贏得戰爭的三步驟計劃:
第一階段 美國(和其他自由世界)的力量必須在1965年底阻止失敗的趨勢。
第二階段 美國和盟軍採取重大的進攻行動,抓住主動,消滅游擊隊和有組織的敵軍。
當敵人被消滅,或敵人改採防禦姿態,或敵軍從人口稠密區驅逐時,這一
階段將結束。
第三階段 如果敵人繼續存在,則第二階段之後需要十二到十八個月的時間,以最終
消滅留在偏遠地區的敵軍。
該計劃得到約翰遜的批准,與前任政府堅定的認為,越南南方政府有責任打敗游擊隊
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南方政府和南越政府軍被跳過了,威斯特摩蘭預測這個戰略到
1967年底將獲勝。然而,約翰遜並未將這種策略改變傳達給媒體。相反,他強調政策
的一貫性。美國政策的改變取決於消耗和士氣的較量中,北朝鮮和越共的配合。讓對
手陷入了升級的循環中。撇開了南越政府可以管理自己事務的想法。 威斯特摩蘭將軍
和麥納馬拉(McNamara)進一步將屍體計數系統吹捧為衡量勝利的指標,但後來證明這
是一個有缺陷的指標。
美國的派遣大量的兵力改變了南越的經濟型態,並對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南越被
工業製造的製成品淹沒。斯坦利·卡諾(Stanley Karnow)指出:“位於西貢奇隆(Cholon)
郊區的PX[隨軍商店]僅比紐約布盧明代爾百貨公司的小一點”,南越社會的腐敗現象
大量激增。同時,美國士兵的為期一年的役期,拖累了經驗豐富的領導層。正如一位
觀察家所指出的:“我們並不是在越南呆10年,而是一年有10次的新人循環。” 結果,
因為士兵的役期很短,士兵的培訓計劃只好縮得更短。
華盛頓鼓勵東南亞國協(SEATO)的盟友出兵。澳大利亞,紐西蘭,泰國和菲律賓都同意
派兵。韓國稍後要求加入“多旗計劃”(Many Flags program),以換取經濟補償。但是,
美國的主要盟友,特別是北約國家加拿大和英國,拒絕了華盛頓的派兵要求。
美國及其盟國開展了複雜的搜索和摧毀行動(search and destroy operations),這個
策略旨在尋找敵軍,消滅它們並隨後撤退(通常使用直升機)。 1965年11月,美
國與北越軍進行了第一次重大戰役,即“德朗戰役” (Battle of Ia Drang)。該行動是
美國首次進行的大批量直升機攻擊,也是第一個使用波音B-52同溫層堡壘戰略轟炸
機擔任戰術支援角色的戰役。類似的戰術在1966-67年繼續進行,例如瑪瑟(Masher)
,泰耶(Thayer),阿特爾伯勒(Attleboro),錫達福爾斯(Cedar Falls)和章克
申城(Junction City)。但是,北越軍 / 越共的部隊仍然難以捉摸,並表現出極大的
戰術靈活性。到1967年,這些行動產生了大規模的內部難民,僅在“瑪瑟行動”期間
,就在越南南部疏散了近210萬人,使125,000人撤離並無家可歸,這是當時戰爭中
規模最大的搜尋和摧毀行動。 瑪瑟行動的結果影響性可忽略不計,因為北越軍/越共
在行動結束後僅四個月就返回了該省。儘管主要行動持續進行,但越共和北越軍通
常會逃避大型戰鬥,戰爭的特徵是較小單位的接觸或交戰。到戰爭末期,越共和北
越軍主動發起90%的大型戰鬥,其中80%是精心計劃的行動,因此儘管美軍的火力
佔優勢,但北越軍/越共仍然保持戰略的主動權。北越軍 /越共還制定了能夠對抗美
國軍事學說和戰術的戰略(見越共和北越軍的戰鬥策略)。
同時,隨著在1965年中,空軍元帥阮高祺(NguyễnCaoKỳ)當上越南總理以及阮
文紹將軍(NguyễnVănThiệu)當上越南國家元首,南越的政治局勢開始趨於穩定。
這就結束了一系列政變,本來這些政變每年發生不止一次。 1967年,在操縱選舉
後,阮文紹擔任總統,由阮高祺擔任副總統。儘管他們名義上是民政政府,但阮高
祺通過幕後的軍事機構被認為擁有真正的權力。但是,阮文紹安插自己派系的將軍
擔任要職,迫使阮高祺退居二線。阮文紹還被指控使用人為製造的軍事事故謀殺了
對阮高祺忠誠的人。在一般的觀感上,阮文紹被人覺得無法信任,處事優柔寡斷。
不過,阮文紹在1971年又贏得一次總統大選,所以一直擔任總統直到1975年。
約翰遜政府在與媒體打交道時採用了所謂的“最低坦白政策”(policy of minimum
candor)軍事情報人員試圖通過"強調描述戰爭進展的故事"來設法管理媒體報導。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項政策卻破壞了公眾對官方聲明的信任度。儘管約翰遜和威斯
特摩蘭將軍公開宣稱越戰已經取得了勝利,威斯特摩蘭也一直宣稱“終結即將到來”。
但是五角大廈(國防部)內部的文件也是分歧的。內部報告表明,越共部隊仍擁有
戰略主動權,並能夠控制其損失。所有的戰鬥中,30%是越共對美國靜態陣地的襲
擊,23%是越共 / 北越軍伏擊和包圍美軍單位,只有5%的交戰是美軍進攻越共的陣
地,9%的是美國對越共/北越軍部隊的伏擊。
戰鬥的種類,美國國防部 1967 年研究
戰鬥型態
| 百分比
| 備註
| 降落熱區. 越共/北越軍攻擊登陸(部署)的美軍部隊 | 12.5% | 66.2%是越共(北越軍)計畫性的攻擊
| 計畫性的越共/北越軍攻擊美軍的防禦陣地 | 30.4% | 越共/北越軍伏擊或包圍一個移動的美軍單位
| 23.3% | 無計畫的美軍攻擊越共/北越軍防禦陣地,此類的遭遇對
美軍指揮官而言,是一種未預期的戰鬥
| 12.5% | 防禦哨被隱藏強的很好
越共/北越軍是有警覺的甚至是預期的 | 計畫性的美軍攻擊已知道越共/北越軍防禦陣地
| 5.4% | 14.3%是有計畫的美軍攻擊越共/北越軍 | 計畫性的美軍攻擊越共/或北越軍的移動單位 | 8.9% | 偶然的相遇,沒有一方是計畫的 | 7.1% |
|
春節攻勢
1967年末,北越軍誘使美軍進入一個名為大多(ĐắkTô)的內地地區和廣治省的陸戰隊
溪生(Khe Sanh)的作戰基地,在那裡美軍進行了一系列“山地”的戰鬥。這些行動是希望
將美軍吸引到中部高原地區的轉移戰略的一部分。這是為了所謂的“總攻擊”、“總起義”
進行準備,目的是讓文進勇(VănTiếnDũng)部隊發動“對美國和南越神經中樞地區的直
接攻擊,包括西貢,順化,峴港,所有城鎮和主要基地……”黎筍(胡志明之下的第二
領導人)希望通過一個決定性的勝利來安撫批評者的批評,並打破目前的的僵局。他認
為,可以通過引發南越境內的全面起義,並引發休戰期中休假的南越(ARVN)部隊,士兵
的大規模叛逃。
春節攻勢始於1968年1月30日,超過100個城市,遭到85,000多名越共/北越軍部隊的
襲擊,包括對關鍵軍事設施,軍事總部,政府大樓和政府辦公室的攻擊,包括美國駐
西貢大使館。起初,美國和南越部隊對城市攻擊的規模,強度和攻擊計畫的安排感到
震驚,因為人員和武器需要先滲透進來城市;春節攻勢構被視為如同珍珠港事件般的
情報失誤。大多數城市在數週之內被美軍或南越政府軍奪回,除了前帝國首都順化,
北越軍 /越共部隊佔領了除第一步兵師總部以外的大部分城市和堡壘,並在順化持續
戰鬥超過了26天。在此期間,他們處決了大約2,800名被認為是敵人間諜的非武裝平
民和外國人。在隨後的順化戰役中,美軍用強大的火力,將80%的順化城,轟成廢墟
。再往北,在廣治市,南越軍的空降師,第一步兵師和美國第一騎兵師的一個團成功
地守住廣治市。在西貢,越共/ 北越軍的戰士攻擊了城市及其周圍地區,襲擊了美國
和南越軍的關鍵設施,並佔領了華人聚集的堤岸區。美國和南越軍隊在三週後驅散了
他們。在一次戰鬥中,彼得·阿內特(Peter Arnett)報導說,一個步兵指揮官在談到
檳知戰役(BếnTre)(因美國襲擊而變成瓦礫)時說:“有必要摧毀村莊以拯救它。”
在進攻的第一個月,有1,100名美國人和其他盟軍,2,100名南越政府軍和14,000名平民
被殺。到第一階段的攻勢結束時,大約是兩個月後,有近5,000人的南越軍和4,000多名
美軍被殺,另外共造成45,820人受傷。美國聲稱北越軍和越共,共有17,000人死亡,
15,000人受傷。一個月後,又發起了第二階段攻勢,稱為“五月攻勢”;儘管範圍已經不
那麼廣泛,但這個攻擊表明越共仍然有能力在全國,組織精心策劃的進攻。兩個月後,又
發起了第三階段攻擊。 北越軍自己的官方記錄表明,他們在三場進攻中,有45,267人喪
生,總共有111,179人傷亡。這個攻勢成為戰爭中最血腥的一年。但未能引發全面起義,
南越軍也沒有任何單位叛逃,這意味著河內的兩個戰爭目標,儘管代價非常巨大,但目
標都沒達成。
在春節攻勢之前,1967年11月,威斯特摩蘭將軍發起了公共關係運動,以幫助約翰
遜政府加強公眾支持。當時,他在國家新聞俱樂部發表講話時說,戰爭已經到了“終點
”。因此,當韋斯特摩蘭的預測被春節攻勢粉碎時,公眾感到震驚和困惑。公眾對他
的整體表現認可度迅速從48%下降至36%,對戰爭努力的認可度從40%下降至26%。
由於他說明的三項進攻措施與實際狀況相矛盾,美國公眾和媒體開始不信任約翰遜政
府和軍方說明的"進展"。
在1968年的某個時間點,威斯特摩蘭曾考慮在越南使用核武器,這一個行動代號稱為
"法睿哲" (Fracture Jaw),但是當白宮知道時,就放棄了這一計劃。威斯特摩蘭要求增
加200,000名士兵,但這個消息被洩漏到媒體上,加上情報失敗(沒預測到春節攻勢)的
批評,導致他在1968年3月被撤換,由他的副指揮官克雷頓·艾布拉姆斯(Creighton
Abrams)繼任。
1968年5月10日,美國與北越在巴黎開始了和談。談判停滯了五個月,直到約翰遜下
令停止轟炸北越。同時,河內也意識到無法實現“全面勝利”的結果時,他們採取了一
種被稱為“邊戰鬥邊說話,邊說話邊戰鬥”的策略,也就是軍事進攻將與談判同時進行。
約翰遜放棄競選連任,因為他的支持率從48%下降到36%。他對越南戰爭的升級,讓
整個美國分裂成兩個陣營,而且也使30,000名士兵喪生,這樣的結果,也摧毀了他的
總統之路。約翰遜拒絕向越南派遣更多美軍,基本上就是承認戰爭失敗了。正如國防
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Robert McNamara)指出的那樣,“對此,美國對勝利的幻想
已經消亡。”
越南問題是1968年美國總統大選的一個主要政治議題。大選由共和黨候選人尼克松
(Richard Nixon)贏得,當時,他聲稱有一項結束戰爭的秘密計劃。
越戰的越南化
核子威脅與外交政策
美國總統尼克松於1969年開始撤軍。他強化南越政府軍以便逐漸接管南越自己的安
全事宜被稱為“越南化”。隨著北越軍 / 越共從1968年的巨大損失逐漸恢復元氣,艾布
拉姆斯將軍展開了主要在破壞後勤的軍事行動,他強化利用火力,並與南越政府軍進
行更多合作。尼克松在1969年10月27日,他根據所謂"狂人理論"( madman theory)下
令,裝有核子武器的18架B-52中隊,奔赴蘇聯領空的邊界,他想說服蘇聯,他有能力
也會盡一切手段來結束越南戰爭。尼克松還尋求與蘇聯緩和並和中國和睦相處,這減
輕了全球緊張局勢,最後並導致兩個超級大國願意減少核子武器數量;但是,當兩國
(蘇聯和中國)還繼續向北越提供援助時,他感到失望。
河內的戰爭策略
1969年9月,胡志明去世了,享年79歲。春節攻勢(Tet Offensive)未能引發民眾起義
的失敗,導致河內的戰爭策略發生了變化,武元甲-長征(北方優先派)取代了黎筍-黃
文太(南方優先派),重新取得了軍隊控制權。非常規的大規模勝利的主張被沖淡擱置
,轉而採取佔領土地(常規性勝利)的戰略。北越軍/越共的大規模攻擊計畫被撤銷,轉
而以小部隊和游擊隊襲擊為手段,目標瞄準在爭取中央地帶的控制權(順便爭取民心)
同時打擊越戰越南化的策略。在春節攻勢之後的兩年中,南越政府軍從一支輕型步兵
,有限的機動力量轉變為一支高機動性高且機械(裝甲)化的聯合武裝力量。
美國內部的爭議
反戰運動在美國越來越強大。尼克松呼籲這些“沉默多數”“沒在公眾場合露面”的美國
人,希望他們支持戰爭爭。但是美萊(My Lai)大屠殺被揭露,其中美軍士兵強姦並殺
害平民,以及1969年的“綠色貝雷帽事件”,其中有8名特種部隊士兵被捕,並包含第
五特種部隊群的指揮官。他們涉嫌謀殺一個懷疑有雙重身份的間諜,這些事件激怒了
國家和國際社會。
美軍士氣的崩潰
在春節攻勢和美國公眾對戰爭的支持度不斷下滑之後,美軍士兵開始士氣崩潰,對軍
隊失去信心甚至抗命的時期。在國內,逃兵率升高到1966年水準的四倍。1969–
1970年度,新入伍的士兵,只有2.5%的人選擇到的步兵戰鬥崗位。 ROTC(大學預備
軍官)的入學人數從1966年的191,749人減少到1971年的72,459人,1974年並達到的
歷史最低點33,220人,使美軍失去了急需的領導幹部。
在此期間,公開拒絕參加巡邏或執行命令和不服從的行為開始出現,其中有一個值得
注意的案例是,整個連隊都拒絕服從命令。部隊的凝聚力開始渙散,他們也最大程度
地減少與越共和北越軍的接觸。一種被稱為“裝沙袋” (sand-bagging)的做法開始出現,
被命令巡邏任務的部隊進入鄉村地帶時,他們會找個地點休息,藉口無線電失靈,來
躲避接受指令或者回報。接近30%的美軍士兵經常使用大麻,美軍士兵之間的毒品使
用迅速增加,眾議院的調查小組甚至發現在越南的美軍士兵中有10-15%經常使用高
級海洛因。從1969年開始,搜尋和摧毀行動被戲稱為“搜尋和逃避”或“搜尋並避免”行
動,美軍部隊開始偽造戰鬥報告,同時避開越共的游擊隊。美軍針對900件的同袍相
殘或疑似相殘的事件進行調查,大多數發生在1969年至1971年之間。在1969年,美
軍野戰部隊呈現出來的是士氣低落,缺乏動機和表現差勁。FSB瑪麗·安戰役 (Battle
of FSB Mary Ann)表明了美國軍隊的士氣大幅下降,這個戰役中,游擊隊的攻擊給美國
防御者造成了嚴重損失。韋斯特摩蘭將軍雖然不再擔任司令,但他被賦予了針對一些
失敗事件進行事後調查,這些調查報告中,他列舉了明顯失職、防禦姿態鬆懈和缺乏
負責人員等原因。
歷史學家謝爾比·斯坦頓對美軍士氣暴跌的描述,寫道:
在陸軍撤退的最後幾年,還未撤退的部隊被歸類為負責靜態安全。在最後階段,美
國陸軍的士氣敗壞顯而易見。種族歧視,吸毒,戰鬥抗命和犯罪行為,反映出越來越
多的怨恨和挫敗感……這些是錯誤的戰役策略,不完整的戰爭準備以及拖延,膚淺的越
南化政策造成的致命障礙。使得整個美軍部隊在越南戰場上被犧牲。
南越政府軍擔當重責與美軍地面部隊的撤退
1970年開始,美軍從大部分戰鬥發生的邊境地區撤出,沿海岸和內地重新部署。 1970
年,美軍的傷亡率降至較不活躍的戰鬥水平,不到1969年的傷亡人數的一半。在重新
部署美軍的同時,南越政府軍接管了大部分的戰鬥行動,在1969年的傷亡人數是美軍傷
亡人數的兩倍,1970年是美國傷亡人數的三倍以上。在春節攻勢後,南越的地區部隊和
地區的民兵的成員數量增加,現在他們更有能力可以提供村莊的安全,而在威斯特摩蘭
領導時,美國人無法做到這一點。
1970年,尼克松宣布撤出150,000名美軍,使美國人的人數減少到265,500。同時在
1970年,越共部隊也已不是南部人占多數,它的近70%的人員是北方人。1969年至
1971年期間,越共和部分北越軍恢復了典型的1967年以前的小部隊戰術,他們放棄了
在全國性的大規模進攻。1971年,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也撤退了士兵,美國部隊人數進
一步減少到196,700 ,最後階段是在1972年2月之前撤離另外的45,000名士兵。美國
還減少了支援部隊。1971年3月,第5特種部隊小組也撤回到北卡羅來納州的布拉格堡
,這是美國第一個部署到越南的部隊。
柬埔寨(高棉)
自1955年以來,諾羅敦·西哈努克(台灣翻譯為施亞努,Norodom Sihanouk)親王就宣布
柬埔寨為中立國,但允許北越軍 /越共使用西哈努克港和西哈努克步道。
1970年3月,西哈努克親王被親美總理龍諾(Lon Nol)罷免,後者要求北越部隊離
開柬埔寨否則會面臨軍事行動。龍諾開始將柬埔寨的越南平民抓到拘留營並屠殺他
們,這引起了北越政府和南越政府的嚴重ˋ反應。應赤色高棉(柬埔寨的共黨組織)要求,
1970年4月至5月,許多北越部隊響應農謝(Nuon Chea,赤色高棉的副主席)求助的呼
籲,北越部隊開始進入柬埔寨。 阮基石(1980–1991曾任越南的外交部長)回憶說:
“農謝尋求幫助,我們在十天內解放了柬埔寨的五個省。” 美國和南越政府軍也發起
了柬埔寨戰役,攻擊北越軍和越共在柬埔寨的基地。當年晚些時候,作為北越軍的
清拿計畫 II (Chenla II)行動的一部分,北越軍反攻,奪回大部分的ˊ邊境地區並消滅
龍諾的大部分部隊。
由於尼克松曾承諾會降低美國隊越戰的參與度,柬埔寨的入侵事件引發了全美抗議。
1970年5月,四名學生在俄亥俄州的肯特州立大學的一次抗議活動中,被國民警衛隊
殺死,這在美國引起了進一步的公民抗議。尼克松政府對這一事件的反應被看作是
冷酷無情的,因此已經降溫的反戰運動又轉趨激烈。作為行動的一部分,美國空軍
繼續轟炸柬埔寨,以支持柬埔寨政府軍(龍諾的軍隊)。
老撾(寮國)
在南越政府軍於柬埔寨取得成功的基礎上,美國進一步測試越南化計劃,南越政府軍
的任務是在1971年2月執行“藍山719行動”(Operation Lam Son 719),這是第一個主要
攻勢,希望通過進攻位在老撾清楓村的一個十字路口,來打擊胡志明小徑。這項攻勢
也是南越政府軍首次的聯合兵力實地測試。最初幾天被認為是成功的,但是在遇到激烈
抵抗之後,攻勢的動能有所放緩。阮文紹阻止了南越政府軍的前進,他希望用裝甲師能
夠包圍他們。儘管北越軍有四倍的人數優勢,阮文紹還是命令空中突擊部隊佔領了清
楓村並準備撤出。在撤軍期間,北越軍的反擊導致南越政府軍的恐慌及潰敗。參與其中
的一半南越政府軍部隊被俘或被殺,一半南越政府軍 / 美軍的補給支援用直升機被防空
砲火擊落,該行動被認為是慘敗,表明南越政府軍進行作戰還有重大缺陷。尼克松和
阮文紹本希望把這個行動當成一個勝利樣板,本來準備南越政府軍空降奪取清楓村後,
就可以宣告大肆宣揚勝利,無奈還是一個慘敗的結局。
1972年復活節攻勢與巴黎和平會議
1972年的“復活節攻勢”再次對越南化政策做了一次測試,這是一次北越軍大規模的使
用傳統軍力入侵越南南部。 北越軍迅速佔領了北部省份,並與其他從柬埔寨襲擊的部
隊協調,這樣的威脅可能將南越這個國家從中間截半。美國雖然繼續撤軍,但美國的
空中力量作出了回應,開始了所謂的“後衛行動”,北越軍的進攻被制止了。
越南戰爭是1972年美國總統大選的核心,當時尼克松的對手喬治·麥戈文(George
McGovern)主張立即撤軍。尼克松的國家安全顧問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繼續與北越的黎德壽(LêĐứcThọ)進行秘密談判,並於1972年10月達成協議。
阮文紹總統要求和平協定的條文需要做一些改變。這個時候,北越已經公開協議的細
節,尼克松政府聲稱阮文紹總統的舉動使他們感到尷尬。而當河內也要求進行一些新
的變更時,談判陷入僵局。為了表達對越南南方的支持並迫使河內回到談判桌,尼克松
下令執行後衛行動 II (Linebacker II),1972年12月18日至29日對河內和海防進行一次
大規模轟炸。尼克松也向阮文紹施加壓力,要求他們接受該條款。否則他威脅會達成
一項排除南越的雙邊和平協議,並切斷美國的援助,同時他承諾,假如北越入侵的情
況下,美國會作出空中反應。
1973年1月15日,美國的所有戰鬥活動都被暫停。黎德壽和基辛格及南越的外交大臣
阮氏萍(NguyễnThịBình)和不情願地總統阮文紹在1973年1月27日簽署了《巴黎和平
協定》。正式結束了美國直接參與越南戰爭,也在北越/越共與南越之間達成停火協議,
確保南越(越南共和國)的領土完整(根據1954年日內瓦會議所界定的領土),要求在北越
/南越之間進行選舉或找出政治解決方案,允許200,000名共產黨員留在南方,以及同
意進行戰俘交換。美軍需要60天以全部撤出。彼得·丘奇(Peter Church)指出,“該條
文是整個合約,唯一被完全執行的...。” 到1973年3月,所有美軍人員被全部撤回。
1973~1975美國撤離與最後戰役
在1月28日停火的前夕,雙方試圖通過所謂的“旗幟之戰”(War of the flags)的戰役來
增加他們控制的土地和人口,停火後戰鬥繼續進行。但這次沒有美國的參與,並且
在整個停火期間一直持續有戰鬥發生。北越被條約允許繼續向南部供應部隊的補給,
但只限於替換消耗的材料。稍晚,諾貝爾和平獎被授予基辛格和黎德壽,但北越談
判代表拒絕了該獎項,他說因為戰鬥還在繼續進行,越南尚無真正的和平。
1973年3月15日,尼克松暗示,如果北方發動全面進攻,美國將再次進行軍事干預,
而國防部長詹姆斯·史萊辛格(James Schlesinger)在1973年6月的聽證會上再次確
認了這一立場。公眾和國會對尼克松的聲明覺得不妥,這促使美國參議院通過了
《席斯-邱爾修正案》(Case–Church Amendment),禁止美國進行任何干預。
北越 / 越共領導人預計停火協議將有利於他們這一方,但西貢在停火生效前,獲得了
大量的美國援助,這些援助開始產生效果,因此他們只好先撤退越共軍隊。陳文茶
將軍(TrầnVănTrà)的回憶錄寫道,北越 / 越共在1973年3月於河內舉行的一系列會議
決定採用了一種新的戰略。因為美國暫停轟炸胡志明小徑,因此後勤補給可以不受阻
礙地進行。後勤物流將得到升級,直到北部能夠發動對南方的大規模入侵,這個攻擊
計劃於1975-76旱季進行。陳文茶估算,這一日期將是河內在西貢軍隊得到全面訓練
之前的最後一次攻擊機會。
在南越地區,隨著美國軍方的撤離以及1973年石油危機之後的全球經濟衰退,使經濟
更加的混亂。在兩次沖突造成55名南越政府軍士兵死亡之後,阮文紹總統於1974年1月
4日宣布戰爭重新開始,《巴黎和平協議》不再生效。儘管在和平協議生效時的停火期
間一樣有25,000多名南越人員傷亡。和平協議只是名存實亡的一張紙罷了。
1973-74年旱季進攻的成功,讓陳文茶在1974年10月返回河內,並懇求在下一個旱季
進行更大的進攻。但這次,陳文茶是在有加油站的高速公路上行駛,這與胡志明小徑
在危險的山間跋涉是一個巨大的改變。北越國防部長武元甲不願意批准陳文茶想實施
的計畫,因為一個大的進攻可能會引起美國的激烈反應,並干擾於1976年準備進行的
大規模進攻計畫。陳文茶跟武元甲的頂頭上司第一書記黎筍上訴,後者批准了陳文茶
的計畫。陳文茶的計劃要想從柬埔寨進行有限的攻勢,以攻入南越的福隆省。攻擊旨
在解決當地的後勤問題,評估南越部隊的反應,並確定美國是否會返回。
1975年初,南越的火砲數量是北越的三倍,坦克和裝甲車的數量是後者的兩倍。他們
還擁有1,400架飛機,與北越 / 越共相比,南越的戰鬥部隊具有2比1的數字優勢。但
是,油價上漲意味著其中大部分都無法使用,而在掩蓋美國撤退的所謂越南化政策,
匆忙推行的結果是武器缺乏備件,地面人員和維護人員,使得大部分裝備都無法使用。
杰拉爾德·福特(Gerald Ford)於1974年8月9日接任美國總統,此前的尼克松總統因水
門事件醜聞而辭職,國會也對南越的財政援助從每年10億美元縮減至7億美元。國會還
投票決定將對資金進一步限制,1975年間逐步推展更多的限制,最終希望在1976年完
全終止援助。
1974年12月13日,北越部隊進攻福隆省。省會福平(Phuoc Binh)於1975年1月6日
陷落。福特絕望的請求國會給予資金,希望在南方陷落前,幫南越的軍隊之提供援助
和補給。但國會拒絕。福平的淪陷和美國缺乏回應,使南越的統治精英士氣低落。
這個成功的速度,促使政治局重新評估其戰略。決定將中部高地的軍事行動移交給
文進勇將軍,並在可能的情況下佔領普萊庫。文進勇在前往南方之前,曾向黎筍說道
:“我們從未擁有過,像現在這樣完美的軍事和政治條件,或如此優越的戰略優勢。”
第275號戰役
1975年3月10日,文將軍發動了第275號戰役,在坦克和重型火砲的支持下,對中部
高地進行了有限的進攻。目標是多樂省的邦美蜀市。如果可以佔領該城鎮,通往海
岸的道路就可以是下一階段的目標,海岸道路正是1976年攻擊計劃的目標。南越政
府軍被證明是無法抵抗如此猛攻,其部隊在3月11日崩潰。河內再次為他們的成功
速度感到驚訝。文將軍現在敦促中央政治局立即允許他攻擊普萊庫,然後將注意力
轉移到崑嵩市(崑嵩省省會)。他辯稱,在雨季之前還有兩個月的良好天氣,不利用這
種情況是不負責任的。
曾任將軍的阮文紹總統擔心共產黨的攻擊,會在北部切斷他的部隊。阮文紹下令撤退
,很快就變成了流血的潰敗。當大部分南越政府軍部隊試圖逃走時,被孤立的部隊只
能絕望的戰鬥。 南越的范文富將軍撤守普萊庫和崑嵩,然後撤退到了海岸,這就是所
謂的的“眼淚縱隊”。
3月20日,阮文紹改變戰略,下令不惜一切代價守住越南第三大城市順化,但又好幾
次改變心意。當北越軍發動進攻時,恐慌情緒開始了,南越政府軍的抵抗力逐漸減弱。
3月22日,北越軍對順化的圍攻開放一個缺口。平民立刻淹沒了機場和碼頭,希望能
有任何逃生方式。當順化的抵抗力量瓦解時,北越軍的火箭彈開始降落在峴港市及其
機場。到3月28日,35,000名北越軍部隊準備進攻郊區。到3月30日,十萬名無領導
的南越政府軍部隊投降,北越軍勝利地衝進了峴港。隨著這座城市的淪陷,中部高地
和北部各省的防禦也告一段落。
北越軍的最後攻勢
因為南越有一半的北部省分已經被北越軍佔領ˇ,政治局命令文將軍對西貢發動最後
的攻勢。胡志明計畫的最後部份要求在5月1日之前佔領西貢。河內希望避免即將來臨
的雨季,並防止南越政府軍重新部署保衛首都。北越軍隊,由於最近的勝利而士氣高
昂,繼續前進,他們佔領了芽莊,金蘭和大叻。
4月7日,北越軍的三個師襲擊了西貢以東40英里(64公里)的春祿。在長達兩個星
期的血腥戰鬥中,因為南越政府軍的防禦者,知道這是阻止北越軍前進的最後一站,
而奮力一搏,激烈的戰鬥異常激烈。然而,在4月21日,精疲力盡的駐軍被命令撤回
西貢。充滿悲憤的阮文紹總統也在同日辭職,宣稱美國背叛了南越。他嚴厲的指控
說,基辛格誘騙他在兩年前簽署了《巴黎和平協議》,而承諾的美國軍事援助未能實
現。在將權力移交給陳文香之後,他於4月25日前往台灣。在向國會要求向南越提供
7億美元的緊急援助失敗後,福特總統於4月23日發表電視講話,宣布結束越南戰爭和
結束所有的美國援助。
到4月底,除湄公河三角洲外,所有地區的南越政府軍都崩潰了。在共產黨軍隊襲擊
之前,成千上萬的難民向南流動。 4月27日,十萬名北越軍部隊包圍了西貢。該城市
由約30,000名南越政府軍部隊保衛。為了加速政府軍的崩潰和引發恐慌,北越軍砲擊
了新山一機場,並迫使其關閉。當唯一的出入口被關閉後,大量平民發現自己沒有出
路。
西貢陷落
歇斯底里的南越官員和平民爭先恐後地離開西貢,爆發了混亂,動盪和恐慌。宣布戒
嚴之後。美國直升機開始從該市各地以及美國大使館庭院撤離南越民眾,美國和外國
國民。由於美國大使格雷厄姆·馬丁(Graham Martin)認為可以守住西貢並且可以達
成政治解決,“常風行動”(Frequent Wind)推遲到了最後一刻。常風行動是歷史上最
大的直升機撤離行動。它始於4月29日,在絕望的氣氛中,歇斯底里的越南人爭奪有
限的機位。 北越軍坦克突破了西貢郊區的防禦設施,“狂風行動”日夜不停地撤離。在
4月30日凌晨,最後一批美國海軍陸戰隊乘直升機撤離了使館。
1975年4月30日,北越軍部隊進入西貢市,迅速克服了一切阻力,佔領了關鍵建築物
和設施。第304師的一輛坦克在當地時間上午11:30撞毀了獨立宮的大門,並且升上了
越共國旗。兩天前接任陳文香的楊文明總統對斐信上校投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