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Publish time 2020-5-27 06:40:17

漫談戰略~打贏戰爭~戰略的中心議題

歷史的戰略並不難"懂",但敵人的未來戰略卻很難"猜"

個人認為,"戰略"是國家最高決策者,在國家安全的事項中,做出決策的一種行為。它的
中心議題是"戰爭"。從火槍發明後,戰爭型態的轉變變得很快速,這種型態的改變,使我
們想將"戰爭""理則化"的難度提高。有句諷刺的名言,"將軍總在準備上一場戰爭"。因為
最近期的戰爭,無可避免的在心中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也最容易被參考,但可惜的是下一
場戰爭通常不一定會重演上一場戰爭。"不一定重演"有多層意思。可能是未來戰爭的"政治
前提"不一樣,可能是"武器進步",就算是以上事項都沒變,至少"演員"都會變。演員變了
,代表你的對手的思維模式變了。這一場戰爭和上一場戰爭的相似度,可能就有很大的變
化。因為變化無常,戰爭無法"理則化",很難"理則化"代表很難歸納出有系統的"知識",沒有
系統性的知識,這些決策者就只能從長達6千年的戰爭歷史中,自己去抽取片段的場景(歷史
記憶),自己去解釋原因,推衍未來。即使有些軍事學的經典,例如李達哈特的"間接戰略",
歸納出一些所謂的"戰爭原則",但這個所謂的"原則",都只是人類長達六千年戰爭史,擷取
中間的一些小片段場景,從中歸納出來的。但那只能算滄海之一粟。這些戰爭原則能否適用
在你的戰爭,以及你應該如何去應用"它",從前提到方法,都還是有很多不同的變化,也不
容易有定論。中間的差異只能靠決策者的聰明才智,自己小心的去檢驗,自己去推衍可能的
未來結果。很難由書籍幫你下一個千古不變的結論。


戰爭(戰略)的考量是一件很複雜的事,尤其它可能牽涉到國家政權覆亡的事情,所以"難"也
在意料之中。但是它的難,並不是像數學一樣的"難理解",而是難在"對結果的正確評價"上
,尤其是對解決方案的結果評價,誰的評價比較接近真實世界的未來結果,誰就比較可能正
確。和數學不同的是,戰略決策者,當弄清楚問題時,也通常會在心裡浮現一個直覺性的行
動方案(解答)。而數學則需有一個解題過程,當還沒進入解題過程時,解題者通常不會知道
答案是甚麼。也就是說,在戰略問題上,"直覺"會在無形中幫決策者做很多的心理過程,有
很多時候,甚至是決策者不知不覺的。妙的是,直覺性的行動方案成功的機率,不一定比深
思熟慮來的差。關於這點,雖然我沒有統計數據可以證明,但是我自己念的歷史事件中,可
以感覺到這種脈絡。"打贏戰爭"這件事,簡言之,是三件事交互作用的綜合結果。一是想出
"相對能得勝"的方法 ;二是要有匹配這個方法的國家力量 ;三是將想法貫徹到執行單位。這三
者的首要前提,就是國家領導者先能做出正確決策才可以。但是甚麼叫"正確決策",或怎麼
判定這點,這可能是人類知識領域(做學問)中最困難的一點。

戰爭的考量範圍太廣
贏得戰爭的考量因素太多,知識領域的範圍也太廣。平心而論,戰爭的每一個細部考量都不
算很難理解,但是針對每一個細節因素的判斷或決定,非常容易受到個人主觀意見的影響。
為何主觀看法變得很重要,一方面是因為,你對結果的判斷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交互影響,
不自覺。你表面上在考慮A因素的影響,但內心中、潛意識中可能以B因素當成你抉擇的標準
。二,結果和原因之間的關係(因果關係)很難用一個定量的係數來表達它們的關係,也很難
將它們之間的關係想清楚。變數太多,當人類無法一一思考時,只有用直覺所判斷出來的結
果,來替代。因為每個人的主觀看法和直覺都不相同。所以每個人對結果的判斷都不一樣。

舉例來說,多數人應該都會同意,武器科技的進度程度,很大範圍的影響現代戰爭的結果。
所以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美軍很輕鬆地打敗了伊拉克部隊。但是
我們單純地用這一點來看越戰,美軍 VS 越共/北越軍,就科技的差異性來說,應該是超過
美軍 VS 伊拉克軍,但越戰的結果卻是"美軍屈辱性的撤退"。那軍隊人數呢? 這個因素看起
來是北越軍能夠成功的重要因素,可是在伊拉克戰爭中,伊拉克軍也占了人數優勢,但對戰
局幾乎完全沒影響。因此,說到影響戰爭勝敗的因素,道理並不難懂,可是對這場戰爭(或
下一場戰爭 ),每項因素應該佔多少比重,每個人看法都不一樣。

假設我們用數學公式來表達

   戰爭勝敗 = a1 x A + a2 x B + a3 x C.......+a26 x Z +a27 x AA.....a17576 X ZZZ +a17577
                        x ZZZA.......

意思是說,影響戰爭勝敗的因素很多,但是數量上根本無法計算。每一個影響因素的權重係
數,也無法固定。在這種狀況下,人類會簡化決策內容或過程,以主觀意見(甚至是直覺),取
代這些變數和變數前的係數。

戰爭還有國家執行力的面向
戰爭通常是兩個國家團體(或類國家團體)之間的武裝衝突,而且是兩者總合國力的比拚。很多
時候,決策者未必對現狀的評估脫節,對戰略方法的選擇,也算合理。但是總合實力就是比不
上對方,最終的戰爭結果,難逃敗亡的命運。舉二次大戰的北非戰場來說好了,隆美爾vs蒙哥
馬利,個人認為隆美爾很適切地的狀況評估、設想令人意外的優秀戰略,展現非凡的將才。但
還是輸掉北非戰場。


如果思考比較長期的戰爭歷史,可以得到總合國力對大多數的戰爭,佔有重要的因素。對一
個國家領導者來說,想求取戰爭勝利,一定是在"知"(知識)與"行"(國家實力付諸實踐)的層面上
每一個環節,都要儘量追求完美,當雙方互相衝突時,一定是所有層面的影響因子相對抗。在
還沒衝突之前,不應該無意識的自我放棄某一項因子(但可能對自己國家的短處因子,在評估後
,將資源投注在增強長處因子)。


戰略的層次架構

由於戰爭可討論的項目太多,我們先集中在決策者個人的知識層面。戰略牽涉的領域(或範圍)
很廣泛,但不管如何,戰略主要環繞在戰爭這件事上,爭議並不太大。戰略最基本的概念是,
戰爭決策者在戰爭中求取勝利所構思的方法做出的決策。當然國家不會一直在戰爭中,但就算
和平時期,國家最高領導者還一樣會需從大戰略層次,一路往下級層次去構思做出決策,如何
在下一場戰爭中取勝,或者如何去避免下一場戰爭。我並不打算花費時間去定義何謂"戰略",
而是從另外一個途徑,取探討它可能的內涵。不過如前面所說,影響戰略(戰爭勝負)的變數太
多,不僅變數多到無法一一列舉,每項變數該用甚麼標準衡量它,也莫衷一是。所以我認為戰
略的教育,只能是啟發式的,沒有人有能力寫出一個總綱、總則把所有的考量事項都寫出來,
決策者只要衡量完所有條列的因素,遵循一些法則,即可想出一個贏得戰爭的方法,我相信這
超出"人"的能力。從大的層面來看,我只能把有關戰爭的變數,歸類到四個有層次的解析架構
中。

一、大戰略層次--國家領導人從各個面向構思,如何贏得戰爭(或贏得下一場戰爭、或避免下
       一場戰爭)。主要有四個分項: 政治、經濟、軍事、心理。
二、軍事戰略--國家領導人或軍事領導人,在大戰略的方法、目標下,使用軍事手段贏得戰爭
       (或贏得下一場戰爭、或避免下一場戰爭)。
三、作戰戰略(大戰術或野戰戰略)-軍事領導人在戰爭中(或戰場中)調兵遣將的藝術,達成贏得
       戰爭的軍事目標,或戰場勝利的目標。
四、戰術(武器裝備)--戰役中的軍隊領導人,就軍隊的現有資源,有效率的消滅敵軍,達成贏得
       戰役的戰術目標。

這四個層次只是概念上的分級,彼此並不是層次分明的階層關係。國家領導人雖然通常只考慮
層次一的大戰略、層次二的軍事戰略,但有時候也會往下個層次干涉,端看該事項在他心目中
的重要性,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約翰遜(詹森)總統對越戰的干涉,有時甚至細到他會直接ˋ指定轟
炸目標。雖然很多文章,對這種現象多所批評,認為這些上級領導人不尊重專業,這邊我不討
論這些干涉,的對與錯問題,因為這主要牽涉領導人的個性問題,若領導人精明能幹、事必親
躬,你要他不干涉也很難,並不是每個人都如同興登堡一般,只掌握方向,小事授權。綜觀歷
史上這麼多領導人,他上台的原因和他做事的態度,很難歸因說,個性大而化之的人就比較容
易當高層領導人嗎? 反之,心細如髮者就比較不容易當領導人? 這項因素雖可能影響戰爭,但
討論它,我認為是沒有意義的事情,因為領導人上台的原因,只在於他成功的做了哪些事情,
而不在他如何做這些事情。因為他只要掌握權力成為國家領導人,同一國家內的下層執行者,
就應該按他的方式辦事。自己對處理事情的態度,只能由個人自己心領神會的去建立自己的價
值觀。

從理想面來說,一個國家能打贏一場戰爭,會是下列幾個因素的互相搭配

從大戰略層面來說
雖然一般的說法將大戰略,分為政治、經濟、軍事、心理四個面向的手段,但個人認為,國家
最高領導者必定是政治上的領導者,因此總和來看,大戰略問題實則政治問題。
國家面對一場戰爭(或打算大規模的動用軍事手段處理問題),簡單說來在政治層面要有正確的
政治前提。但是政治問題錯綜複雜,很難用小小的篇幅就可以做一個好的說明,每個國家、每
個事件都有錯綜複雜的前置因素,該如何處理,只能仰賴當時的決策者,綜合評斷各項條件後
,做出處置。書本或文章無法揣測決策的現實狀況,更不可能給你甚麼各種前提都適用的指示
,如果有的話,也都只是很八股的一些理想性目標。但這邊我唯一要說的是,如果決策者想動
用軍事手段,處理某一問題,希望最高決策者先把大戰略層次的攻守勢的格局想好。

在一個傳統軍事手段(不考慮核子武器)介入的危機中,我認為大概可以歸類為三種攻、守架構
第一類 戰略攻勢、戰術攻勢: 戰略攻勢意思是準備"長期的"侵占敵方的國土(包含重要的戰略地
                                       理位置,包含首都),也強制推翻敵方現有的領導層。既然目標是上
                                       述兩項,戰術上也必然是攻佔敵方領土為目的。

第二類 戰略守勢、戰術攻勢:沒有長期侵占敵方領土的意圖,但可以短期佔領對方領土(是否
                                        是戰略要點,依個案考量),不一定強制推翻敵方領導人,主要是爭
                                        取談判時的籌碼,例如:以阿戰爭的贖罪日戰爭,以色列軍隊利用佔
                                        領敵方(埃及和敘利亞)領土,來爭取談判籌碼。

第三類 戰略守勢、戰術守勢:代表例子是越戰,美軍介入越南,基本上只是在幫助南越軍
                                        防守領土,也無短期佔領敵方領土的意圖。早期(1969之前)既不能跨
                                       過停戰線攻擊北越,也不能跨越鄰國邊界追擊越共,1970之後雖然
                                       大膽入侵柬埔寨,但撤軍已經是既定國策,反而在國內鬧出自己的
                                        紛爭。1965年約翰遜想利用滾雷轟炸,逼使北越領導人自己內心覺
                                        得受不了損失,而願意上談判桌,但可惜北越領導人不吃這一套。最
                                        後是自己不競選連任(自己下台)。美軍軍力雖然強大,最終還
                                        是落得背叛盟國的罵名,黯然撤出越南。

其實認真想想滾雷轟炸對敵方領導人的心理作用,我們雖然可以事後諸葛的說-沒效,但做
下這決定的當時,確實很難"預見"它是無效的。雖然我們常想起的歷史知識是,二次大戰
期間,德軍初期占優勢時,實施過對英國的城市轟炸。爾後是美、英對德的戰略轟炸,美
軍對日的戰略轟炸,雖不能說這些轟炸對敵方的戰時經濟沒影響,但敵國領導層的抵抗信
心並沒只因單一的轟炸因素就投降,這一點也是明確的。越戰之後,美軍的波斯灣戰爭、
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都不以框架三當大戰略的軍事前提,或許值得國家領導人參考。

至於敵方領導人會不會因受不了損失而停手,其實也是很難說。以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
機來說,英、法的領導人確實因為國際壓力太大而自行撤軍,所以人在壓力下的行為也很
難預測,每件事的假設不一定都是敵方領導人要被打到無力反抗,才會罷手。從預測的層
面來說,政治領域(尤其考慮動用武力)的事件變化太多。從歷史知識來說,很難給你一個
明確的答案。但是從強制性來說,框架三必須寄希望於敵方領導人心軟放棄,這樣的強制
性是比較低的。做決定時的不確定性較高,揣測不準的機會也比較高。

從越戰的經驗看,因為框架三的大戰略的格局是戰略守勢、戰術守勢,若對方的領導人咬
著牙苦撐,同時利用經濟設施轉移躲避轟炸、加上中共及蘇聯的外國援助,即使滾雷轟炸
給北越的經濟帶來很大的傷害,兩次攻勢失敗的重大軍事損失(1968春節攻勢、1972復活
節攻勢),但是北越總能熬過這些低潮,領導人的意志始終堅定。從季辛吉(kissinger)的越
戰回憶錄看,美國的謀和談判,對北越來說,只不過是卑躬屈膝的一種舉動。北越只是
藉這個談判,讓美軍儘早撤離(即使沒有這個談判,美國國內的反對派,還是有機會會讓
北越的願望實現,北越實在不需自己讓步),在主要議題上,北越根本是一步不讓。反而
是美國人落入困境,自己找各種藉口讓步,找台階下。軍力強大的美國,在這樣的條件
下,軍事力量能夠增取的談判籌碼實在有限。

如果純從軍事觀點看,在北越兩次攻擊失敗,軍事實力大幅減少的空檔期,實在應該適
當的擴張戰果(我的意思是打入北越境內),才能讓比較長期的軍事形勢有利於南方。但
這也牽扯出更多問題,例如中國會不會派兵捲入? 如果美中變成直接的軍事對抗,中國
的核子武器的問題? (我不能否認,韓戰的教訓,一直壟罩著處理越戰事務的美國領導者
心中)。因為我並不承擔越戰結果的責任,所以我不適合評論美國領導者作為的對與錯
。只能提醒剛入門戰略領域的學生,法國克里蒙梭曾說過"戰爭是太重要的事務,不可只
交由軍人決定"(當然這句話後面還有各種衍伸,當價值觀與立場不同時,對此句話都有過
改寫)。我只能說從大格局的大戰略問題來看,軍事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考量,季辛吉的
越戰反省錄我看到後面,我實在看不出美國介入越戰的歷屆領導人,哪個人有明確的錯
誤可言,他們只是在危機處理中,做他們認為正確的反應,但這些動作都看似合理,結
果卻演變成一個不合理的政治格局,我只能說"戰略問題需要深謀遠慮",(國家領導人)要
先將各項前提考慮好,只是危機處理般的做即興式反應,或許會重蹈越戰的覆轍。雖然
深謀遠慮也不一定讓你打勝仗,但通常可避免做出很容易後悔的衝動性決策。

(這句話看起來似乎和第二段話中所說的"歷史上那些領導人的直覺性反應的行動方案成
功的機率,不一定比深思熟慮來的差。"似乎是相互矛盾的,但我個人認為兩句話在自己
的條件下是各自成立,因為那些直覺性反應的成功方案,或許吻合某些大格局的政治前
提,雖然領導人沒經過深思熟慮,但那些反應是符合當時的政治格局。例如,二次大戰
德軍攻擊英倫三島時,希特勒多次希望和英國政治談判,但邱吉爾想都沒想,就回絕了。

全國性的資源較量
一個國家動用軍事武力處理事務,動用資源的彈性很大,(以美國來說)小從1993
年索馬利亞的黑鷹事件(摩加迪休之戰)百餘名特種部隊士兵,大到傾全國之力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動員士兵達到1100萬(不計國民自衛隊、海岸警衛隊)。國家會投入哪種規模
的資源以遂行戰爭需要,必須看該軍事行動牽涉到多麼核心的國家利益。

國家領導人剛開始思考戰爭的議題時,都會先從幾個主要衡量因素開始。例如
人口、領土大小
先不管軍隊的能力如何,國家領導人應該會從考量敵我雙方的人口規模、土地大小等因素
開始。當然我不可能說明該"如何去考量"這些因素,因為它有很多的前提因素,我只能籠統
請讀者去設想,以攻打一個國家的全境佔領為例,攻打俄羅斯(1.46億人口、1712萬平方
公里)和攻打諾魯(Nauru,1.1萬人、21.3平方公里)相比,如果不考慮諾魯孤立在太平洋
海中的交通問題,顯然光從人口及土地大小,決策者考量兩者的狀況是完全不同的。

支持軍事機能資源的較量
當領導者的考量越細的時候,會開始去比較遂行一場戰爭需要的細節資源。當然我不可能幫
你列出那些資源該考量。戰爭除了以人命去較量之外,耗時久一點的現代戰爭,也常是比拚
國家間的資源多寡。誰的資源能轉化去支援戰爭,誰能夠禁得起消耗(或者誰的資源多),誰
的意志力就可能撐久一點。

國家領導人的忍受損失的耐力
除非戰局一面倒,某一方可以很順利打敗敵方,例如二次大戰的德波之戰、德法之戰,1991
年沙漠風暴的美伊之戰。耗時久一點的戰爭,通常會變成領導人的意志力比賽。誰的資源禁
得起消耗,誰的意志力撐得比較久,雖然不敢說他一定會獲得最後的勝利,但合理推測他獲
勝的機率是比較高的
二次大戰後,聯合國的成立,也變成壓迫交戰雙方停戰的一項利器,尤其此項交戰不直接牽
涉主要大國時(聯合國的常任理事會會員國為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聯合國調
停成功機率更高。這種情況下,雙方常簽下停戰(或和平)協定,取代某一方明顯的獲勝。此
時戰爭的勝負判定,更為模糊。

這方面的議題我們只能先點一下,因為我們的主軸是軍官的訓練,這方面講太多容易離題太
遠。

軍事層面各種機能的較量
對一個軍事負責人來說,考量敵我雙方的人數、武器裝備、戰術、可能的戰略、如何在戰
爭中持續,本就是工作的日常。如何做敵情分析、做我方的準備,並不是這個網站的文章
主軸。這個章節上面的段落,主要是在提供一名軍官(尤其是初階軍官),思考戰爭的完整
圖像。


戰場指揮官的較量
對一個戰場指揮官來說,士兵人數、武器裝備、單位戰術,這三個項目是相對的既成事實,
戰場指揮官可能還會在兵力規模上做最大努力,希望政府能增派兵力,以準備戰爭。但另兩
個項目,指揮官可置喙的空間相對比較小。

我認為戰場指揮官的心力一開始都會主要會集中在,布置戰場層次的戰略問題上,不過戰場
上的戰略事項也是經緯萬端,我也無法一一條列出來讓你可以依循考量。以下我只談我覺得
比較重要的重點。

猜測敵人的能力和意圖
無論你是攻守的哪一方,猜測對方能力和意圖,必然是你做準備的第一步。該怎麼去做這
件事呢? 對一個軍官的教育來說,它是必然的重點,我寫得再好,短短篇幅也比不上一個軍
官的完整教育體系所教的內容。提出這點,主要是完整整個思考戰爭的論述。

將部隊做適當地地理性(地圖)布置
同樣道理,這一點同樣是軍官體系的教育重點。我寫得再好,短短篇幅也比不上一個軍官
完整教育體系所教的內容。寫明這一點,主要是完整整個思考戰爭的論述。


忍受損失的意志力
軍隊是以生命去從事對抗敵人意志的志業。身為一名軍人,理論上是不在乎犧牲自己生命
的,理則上來說,應該也不該在意犧牲部屬的生命,在你能力所及的範圍,(戰鬥、戰役
、戰場、戰爭中)爭取勝利應該是你唯一的信念。但想要爭取勝利,維持良好的部隊士氣(良好
的領導統御關係),則很重要。相對的重視你部屬的生命,不讓他們做太無謂的犧牲,執行每
項任務前做謹慎的風險評估、良好的規劃,縱使你的下屬可能因執行任務而失去生命,但在一
個正常的軍隊體制下,我相信他們還是會執行命令的。

有一篇文章 2003伊拉克戰爭的陸戰隊道迪上校被解除指揮權
我想就是這個領導統御的深層問題。(重視生命還是重視任務的兩難)

另一點我想談的是戰場指揮官沒有足夠的意志力履行自己的職責,"軍官"也是一個有血有
肉的人,只要是人就難免會遇到困難表現怯懦,這是人的天性。但是軍隊組織的晉升原則
中,我們要設法挑出,能在艱困的鬥爭場合中,找出能勝任的指揮官。越戰中的南越軍,
很多的中高層指揮官並不符合這樣的條件(政治正確的忠心可能比衝突中的指揮能力還重
要),所以他們被人評價為戰鬥力弱的三流軍隊,其來有自。

1972.03 復活節攻勢中南越軍第二軍的余國棟中將

這個小節衍伸出一個很重要的議題,身為一個指揮官(不管哪一個層級),選擇意志堅強、
能力好的下屬執行你的命令,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奇襲
在軍事史中,建構一個帶有奇襲成分的成功軍事行動有許許多多的案例。傳統的奇襲可以
考量在時間、地點、兵力三要素做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襲。如果能夠做到武器戰術上的創新
,則可帶來更好的奇襲效果。

奇襲主要是更有效率的消滅敵人兵力,進而較快速的崩潰敵方士兵的心理。有關奇襲的案
例和說明很多,我想讀者很容易找到資料研讀。。

激發自己部隊做更好的表現
一個優秀的指揮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讓自己的部隊表現出優於部隊過往的表現,這也是
在戰場環境中千百則要注意的事項中,最容易達成的項目。至於如何激發,我想這也是整個
軍官教育的重點,就不在這邊多說了。

利用快速變化的情勢讓敵人指揮官的應變心智跟不上
這麼多年在軍事、戰略領域的研究中,感覺有一條不太明顯被寫明的勝利方法。那就是
"利用快速變化的情勢讓敵人指揮官的應變心智跟不上,進而讓敵方指揮官放棄對局勢的掌控
或應變"。這一個方法說來和奇襲有點像,但又沒奇襲的那麼戲劇化。


曾任美國國防部長的馬蒂斯將軍(James Norman "Jim" Mattis),馬蒂斯將軍身為現代
軍事理論的信仰者,他一直信奉所謂的"機動戰"(maneuver warfare)。這個方法和傳統的有明確
的戰鬥計劃,並有明確的目標可以進攻的方法不同,這種戰術要求規模較小的部隊,在戰區上
快速地移動,設法抓住機會,並在敵人之中散播混亂。該技術的總結,可以由馬蒂斯將軍的無線
電呼號名稱:"混亂"(chaos)了解它的意思。
在2003伊拉克戰爭的陸戰隊道迪上校被解除指揮權 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馬蒂斯將軍認為速度的重要性

在二次大戰中德國對波蘭、法國實施的裝甲軍閃電戰,也帶有這樣的意味,利用快速地進軍,讓
敵方部隊無法實施有效的、有組織的反擊。一路勢如破竹的長驅直入。


爭取戰場的主動權
利用軍隊的武裝衝突(武裝衝突三要素:人力、新科技的武器裝備(能有效率的消滅敵人)、指揮官的
戰略(執行你的設想的方法)。先取得戰役勝利再擴大到爭取戰場主動權,最後取得戰場上的勝利,
讓敵方領袖放棄抵抗。(心理上認輸、或肉體被消滅)


總結
一個國家要贏得一場戰爭,說起來並不容易。
大從政治格局、攻守架構、國家的資源考量、國家領導人忍受損失的意志力、軍事(各種)機能的
較量、戰場指揮官的較量、到爭取戰場主動權、取得戰場勝利,最後才是戰爭勝利。

一個國家決策者發動一場戰爭,要考量這麼多層面,少說有成百上千個考量因素,互相綜合評
估後,才能下定決心實施一場戰爭,而且有些項目還不一定有明確答案,只能仰賴直覺,讓直
覺在決策者心中浮現答案。

如果每項因素都勝過對方,當然非常不容易,但如果這些條件都達成,則很容易可以想見這場戰
爭的戰局一定是一面倒的發展。但通常不會有那麼好的狀況發生,國家領導人通常只能退而求
其次,雖然不是每項因素都能贏過對方,但只要總和結果勝過對方,我方還是可能可以贏得戰
爭。但可惜的是,每項因素前面的權重係數是多少,我寫不出來。我也不認為有人可以擬的出
來,很多情形是,戰爭中的發動方的決策者,對所謂勝利的事前評估是直覺的、模糊的,只能
隱隱約約的覺得自己會勝利(不過他們通常會嘴硬的聲稱,我們會贏得最後的勝利)。經由這樣
的分析,我們可以理解,事前評估一場戰爭,對人類的理性決策來說,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
情呀。歷史上,戰爭的發動者,必然是在部分理性、部分直覺的狀況下做決策,如果他幸運地
在重要的項目,做對的決策,贏得戰爭的機率當然就高一點,但是可惜的是,我無法明白指出
來上面所述說的、沒述說的千百種因素,應該在勝利公式中佔多少權重係數,這或許是決策學
永遠無法突破的點。

另一點要說明的是,如果攻守格局是戰略守勢、戰術守勢,則戰爭中幾個勝利要素是無法應用
的。如奇襲、利用快速變化的情勢讓敵人指揮官的應變心智跟不上、爭取戰場主動權。這些要素
基本上都屬於攻擊方才有,也就是說,攻守格局至少要在戰略守勢、戰術攻勢才有可能應用這
些要素。所以戰略守勢、戰術守勢的攻守格局,想要贏得一場長期性的戰爭是很不容易的。一定
要設法改變更上層的政治格局才可能贏得比較長期的和平。
Pages: [1]
View full version: 漫談戰略~打贏戰爭~戰略的中心議題

Privacy Policy隐私政策
When you use our website,your information will be protected properly. 当您使用我们的网站时,您的信息将受到适当保护。
We understand this is a big responsibility and work hard我们知道这是一项重大责任,因此我们会努力保护您的信息
to protect your information and put you in control.并使您的信息受到控制
This Privacy Policy is meant to help you understand本隐私政策旨在帮助您了解
what information we collect, why we collect it, 我们收集哪些信息,为什么收集这些信息,
and how you can update, manage, export, and delete your information.以及如何更新,管理,导出和删除信息。
for more information, check here.有关更多信息,请按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