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Publish time 2019-12-25 06:48:49

1961~1975 越南戰爭

本文翻譯自維基百科英文版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etnam_War
翻譯者: 陶盛濤


註: 在1975春節攻勢一文中,有越南越戰時期的全境圖及省份圖,請自行參考了解相關
的地理位置。


1961~1963 甘迺迪升高戰爭
在1960年美國總統大選中,參議員約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擊敗了當時現任
副總統理查德·尼克森(Richard Nixon)。儘管艾森豪(前總統)警告肯尼迪有關老撾
(寮國)和越南的消息,但歐洲和拉丁美洲的問題“在他看來已經遠遠超過了亞洲。”。
1961年6月,當他和蘇聯總理赫魯曉夫在維也納舉行高峰會議,討論蘇聯-美國關係時
,肯尼迪深表不同意赫魯雪夫的看法。僅僅16個月後,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10月16
日至28日)在全球電視上播放。這是冷戰最接近升級為全面核戰爭的一次危機,當時
美國已經將戰略空中司令部(SAC)的戰備警戒升高到DEFCON 2級水準(DEFCON戰備
警戒水準分為五級,第五級最輕微,第二級紅色警戒,第一級最嚴重)。

肯尼迪政府實質上仍然繼承杜魯門和艾森豪政府的冷戰外交政策。 1961年,美國有
50,000名駐紮在韓國的部隊,肯尼迪面臨四種危機局勢:他在4月4日批准的豬玀灣
入侵失敗(古巴,由CIA主導),五月時親西方的老撾(ㄌㄠˇ ㄓㄨㄚ,寮國,以下使用
"老撾"取代"寮國")政府和老撾的共產主義運動(Pathet Lao)進行和解會談(肯尼迪迴
避了這個問題,因為老撾崎嶇的地形對美國士兵來說,他們認為不是適合的戰場),
八月的柏林圍牆危機和十月的古巴導彈危機。這些危機使肯尼迪相信,若美國無法獲
得控制權,並阻止共產主義擴張,將嚴重損害美國在盟邦及和他個人的信譽。因此,
肯尼迪決心“劃清界限”,防止共產黨在越南取得勝利。在與赫魯曉夫舉行維也納峰會
後,他立即對《紐約時報》的詹姆斯·雷斯頓(James Reston)說:“現在我們有一個
問題,如何使我們的國家力量具有可信力,而越南看起來像是可展現這個問題的地方
上。”

肯尼迪對南越的政策植基於吳廷琰及其部隊,最終會打敗共產游擊隊的假設。他反對
直接部署美國作戰部隊,並指出:“今天向越南大量部署美軍,雖然最初可能會對軍
事產生有利影響,但肯定會導致不利的政治後果,從長遠來看,反而會導致不利的
軍事後果。” 但是,南越政府的軍隊素質很差。領導能力差,腐敗和政治晉升都在削
弱ARVN(南越政府軍)的能力。由於叛亂分子匯聚各方的力量,游擊隊襲擊的頻率上升
。河內對越共的支持發揮關鍵作用,但越南南方政府的無能看來是危機的核心。

肯尼迪提出的一個主要問題是,蘇聯的太空和導彈計劃是否超過了美國。儘管肯尼迪
強調了必須與蘇聯同樣重視遠程導彈,但他也有興趣使用特種部隊,在受到共產主義
叛亂威脅的第三世界國家,進行反叛亂戰爭。儘管游擊戰戰術原本打算在蘇聯的常規
部隊入侵歐洲後,在戰線的後方使用,但肯尼迪認為,由綠扁帽等特種部隊,採用的
游擊戰術,將在越南的“刷火”(brush fire)戰爭中有效。

肯尼迪的顧問馬克斯韋爾·泰勒(Maxwell Taylor)和沃爾特·羅斯托(Walt Rostow)
建議,將美國軍隊偽裝成抗洪救災人員,派往南越。但肯尼迪拒絕了這個主意,他再
次增加了直接軍事援助。1962年4月,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警告肯尼迪:“危險,我們將取代法國人成為該地區的殖民力量,並像法國
人一樣流血。” 到1963年11月,越南南方有16,000名美國軍事人員,而艾森豪時代只
有900名美軍顧問的規模。

戰略哈姆雷特計劃(Strategic Hamlet Program,台灣翻譯為戰略村計畫)於1961年底啟
動。這個美國-南越的聯合計劃試圖將農村人口重新安置到有堅強防禦的營地中。它於
1962年初實施,涉及到一些強迫搬遷、村莊拘留、南越農村隔離、搬遷新社區的融合
問題。但在那裡,農民將可以和越共隔離。這個聯合計畫希望新社區能夠為農民提供
安全保障,並加強他們與中央政府之間的聯繫。但是,到1963年11月,這個計畫逐漸
失去效能,並於1964年正式結束。

1962年7月23日,包括中國,南越,蘇聯,北越和美國在內的14個國家簽署了一項協
議,承諾尊重老撾的中立。

放逐和刺殺吳廷琰
1963年1月2日的北邑之戰(Balltle of Ap Bac)的失敗行動證明了南越政府軍(ARVN)的
無能表現,在那次戰鬥中,一小隊越共贏得了與規模更大,裝備更完善的南越部隊
的戰鬥。戰鬥中,許多軍官被動,不願意主動接戰。這場戰役,南越政府軍損失了
83名士兵,被越共軍隊擊落了5架美國直升機,而越共部隊僅損失了18名士兵。
ARVN部隊由吳廷琰最受信任的IV軍團司令曹範修(HuỳnhVănCao)將軍領導。曹是一
名天主教徒,他獲得提升,主要是因宗教和對吳廷琰的忠誠,而非能力。他的主要
工作是防止部隊政變。華盛頓的一些政策制定者開始得出結論,吳廷琰無法擊敗
共產黨,甚至可能與胡志明暗中有協議。他似乎只關心防止政變,並且在1960年
和1962年的兩次政變之後變得更加偏執。他從總統之位被驅逐下台,也有部分的
美國鼓勵。正如羅伯特·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所指出的那樣:“吳廷琰不
會做出絲毫讓步。他很難用一般人的方式來相處。”歷史學家詹姆斯·吉布森總結了
這種情況:戰略村計畫失敗了。南越政權由於維護地主階級而無法贏得農民。實際
上,就相對穩定的政治結構和可運轉的官僚機構而言,南越政府已經不再存在
“制度”。相反,政府功能和軍事行動實際上已經停止。民族解放陣線(共產黨)取得
了長足的進步,甚至可以在廣大的地區宣布成立臨時革命政府。

出於對吳廷琰政策的不滿,1963年5月,在一場抗議禁止在佛陀誕辰日懸掛佛教旗幟
的活動中,在順化發生了軍警武力鎮壓佛教徒的事件(Huế Phật Đản shootings)。這更
導致了對宗教歧視性政策的大規模抗議,這些歧視性政策使天主教得到特權,但佔人
口多數的是佛教徒。吳廷琰的二哥吳廷俶是順化的大主教,並積極地模糊了宗
教與國家之間的界線。圖薩克(Thuc,天主教慶典)週年慶典是在維薩克(Vesak,
佛教)慶典之前舉行,但圖薩克慶典不僅被政府資助,而梵蒂岡(天主教)的旗幟則顯
眼地被展示出來,相反的,維薩克慶典不僅得不到政府資助,連佛教旗幟都不能出現
。也有報導稱,整個吳廷琰統治時期,武裝的天主教徒拆除了佛塔。吳廷琰拒絕對多
數人口的佛教徒作出讓步,也拒絕對這些死亡事件負責。 1963年8月21日,效忠於
弟弟吴廷瑈的黎光東LêQuang Tung上校的南越政府軍ARVN特種部隊,突襲了越南
各地的佛教寶塔,造成廣泛的破壞和破壞,造成的死亡人數估計有數百人。

美國官員在1963年中期開始討論更換政權的可能性。美國國務院普遍贊成鼓勵政變
,雖然國防部還是支持吳廷琰。變更的提議的主要是希望罷免吳廷琰的弟弟吴廷瑈,
後者控制著秘密警察和特種部隊,更被視為鎮壓佛教的幕後黑手,他更被視為吳姓家
族統治越南的整體規劃者。這項建議通過第243號電文轉交給美國駐西貢大使館。

中央情報局與計劃政變吳廷琰政權的將軍接觸。將軍們被告知,美國不會反對這一舉
動,也不會通過切斷援助越南來懲罰將軍的政變。 1963年11月2日,吳廷琰總統與他
的兄弟一起被推翻並處決。當肯尼迪被告知時,麥克斯韋·泰勒(Maxwell Taylor)記
得肯尼迪“帶著震驚和沮喪的表情衝出房間。” 肯尼迪沒想到吳廷琰會被謀殺。美國駐
南越大使亨利·卡伯特·洛奇(Henry Cabot Lodge)邀請政變領導人進入大使館並向
他們表示祝賀。洛奇大使告訴肯尼迪,“現在起我們可以展望一場較短的戰爭”。肯尼
迪給洛奇寫了一封信,祝賀他的“出色工作”。

政變後,混亂隨之而來。河內利用這一局勢,增加了對越共游擊隊的支持。越南南部
進入一個極端的政治動盪時期,一個軍政府迅速推翻了另一個軍政府。但不管哪一個
,共產黨人都把新政權視為美國的傀儡政權。無論吳廷琰如何的失敗,他作為民族主
義者的資格(如羅伯特·麥克納馬拉(Robert McNamara)日後所說的)都是無可挑剔
的。

美國軍事顧問紮根在南越武裝部隊的各個層面。然而,他們很難處理叛亂的政治層面
問題而受到批評。肯尼迪政府試圖將美國的努力重新集中在安撫政策。安撫政策的目
標被界定為對付不斷增長的叛亂威脅和“贏得人民的心靈”。但是,華盛頓的軍事領導
人對美國軍事顧問的任何額外角色都不認為會成功。領導人認為除了常規部隊訓練可
以達到水準以外,其他事務成功的機率很低。美軍在南越的軍事指揮官保羅·哈金斯
將軍自信地預言,到1963年聖誕節時,整場戰爭將獲勝。但是中央情報局並不樂觀,
他們警告說,“越共基本上保留了對南越的大部分地區的控制權。農村地區,甚至逐步
加強了整體控制的力度。”

中情局特別活動部的準軍事人員,在老撾和越南訓練並領導了苗族部落。這些土著部
隊人數達數萬人,他們在準軍事人員的領導下,對共產主義的老撾部隊及其北越支持
者進行了直接軍事行動。中央情報局還進行了鳳凰計劃,並參加了越南軍事援助司令
部的研究與觀察小組(MAC-V SOG),該組織原名為特種作戰小組,但出於掩護目的
而進行了名稱更改。



約翰遜(Johnson,台灣翻譯為詹森) 的升級,1963~1969
肯尼迪總統於1963年11月22日被暗殺。本來副總統林登·約翰遜(Lyndon B. Johnson)
並沒有積極參與對越南的政策。然而,約翰遜成為總統後,立即將重點放在了戰爭上。
1963年11月24日,他說:“必須以堅強的決心對抗共產主義的鬥爭。” 約翰遜知道他
承接了越南南部迅速惡化的局勢,他堅持當時廣為接受的多米諾(domino)骨牌理論的
論點:如果他們在越南問題上撤退或妥協,任何一種行動都將危害到周邊其他國家,
引發共產主義製造衝突。

軍事革命委員會由12名成員組成,代替了一個強大的南越領導人。該委員會由楊文明
(DươngVănMinh)將軍率領。記者斯坦利卡諾(Stanley Karnow)日後回憶楊將軍稱他是
“嗜睡的典範”。洛奇大使到年底時,對楊文明感到沮喪,他的評論傳回了國務院:
“他的能力強大到可以勝任一切嗎?” 1964年1月,阮慶(NguyễnKhánh)將軍推翻了
楊的政權。隨後的一段時間,軍事上也有一些動盪,這段期間也發生了幾次政變,
但都沒有成功。

胡志明在類似於二十年前給法國的聲明中警告說,如果美國人“想開戰二十年,那麼我
們將開戰二十年。如果他們想締造和平,我們將做出和平並邀請他們去喝下午茶。”有
些人認為,北越的政策並不是想推翻東南亞地區的其他非共產主義政府。







東京灣事件
1964年8月2日,馬多克斯號USS Maddox (DD-731)驅逐艦在越南北部沿海執行情報
任務時,向數艘魚雷艇開火併擊傷了它們,這個位置在東京灣。兩天後,特納喬伊號
USS Turner Joy (DD-951)和馬多克斯號在同一地區第二次受到襲擊。約翰遜(Johnson)
向國務院副國務卿喬治·鮑爾(George Ball)評論說:“那些水手在那裏可能是射擊飛魚。”

國家安全局在2005年解密的一份未註明日期的文件顯示,8月4日並沒有襲擊發生。

第二次“攻擊”導致報復性空襲,並促使國會批准1964年8月7日的東京灣決議。該決議授
予總統權力“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擊退該地區的任何武裝襲擊。 在同一個月,約翰遜保
證他不會“讓美國男孩參加戰爭。我認為亞洲男孩應該為保護自己的土地而戰”。

國家安全會議建議對北越的轟炸進行三階段升級。 1965年2月7日,美國軍隊在普萊庫
(Pleiku)的基地遭到襲擊後,美國開始了一系列空襲,即“火燒達特”行動(Operation Flaming
Dart),當時蘇聯總理科西金正對北越進行國事訪問。而滾雷行動(Operation Rolling
Thunder)和弧光行動(Operation Arc Light,利用B-52轟炸 )擴大了空中轟炸和地面支援行
動。這次的轟炸行動最終持續了三年,其目的是通過威脅摧毀北越的防空系統和工業基
礎設施,迫使北越停止對越共的支持。此外,它還希望增強南越的士氣。在1965年3月
至1968年11月之間,滾雷行動向北越投下了100萬噸導彈,火箭和炸彈。

轟炸老撾
轟炸不僅限於北越。其他空中行動,例如“滾筒行動”(Barrel Roll),也針對越共和北越軍
(PAVN)基礎設施。其中包括胡志明小徑的補給路線,而這個路線會穿老撾和柬埔寨兩個
國家。表面上是中立的老撾已成為內戰的舞台,美國支持的老撾政府與老撾共產黨武裝
力量及其北越盟友之間的抗衡。

美國對老撾共產黨武裝力量和北越人民軍部隊進行了大規模空襲,以防止老撾的皇室政
府垮臺,並希望胡志明小徑失去作用。在1964年至1973年之間,美國向老撾投擲了200
萬噸炸彈,幾乎等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向歐洲和亞洲總共投擲的210萬噸炸彈,
使老撾成為歷史上炸彈密度最高的國家。

但阻止北越和越共的目標從未實現。美國空軍參謀長柯蒂斯·勒梅(Curtis LeMay)長期
以來一直主張在越南進行飽和轟炸,並向共產黨人說:“我們將把他們炸回石器時代”。

1964年攻勢
在東京灣決議案通過之後,河內預期美軍的地面部隊將到達,開始擴大越共的實力,並向
南派遣越來越多的北越人員。在這一階段,他們為越共部隊配備裝備,並用AK-47步槍和
其他補給物資來標準化他們的設備,並組建了越共第9師。“越共從1959年開始時的大約
5,000人,1964年底增長到大約100,000人。在1961年至1964年之間,北越陸軍的力量
從大約85萬上升到將近一百萬。” 在同一時期部署到越南的美軍人數則要低得多:1961年
為2,000人,到1964年迅速上升至16,500人。在這一階段,越共使用俘獲的裝備減少了,
而維持一個常規單位需要更多的彈藥和物資。鑑於美國戰機不斷轟炸,越共第559群的任
務是擴大胡志明小徑。戰爭已經開始轉移到三階段持久戰爭模型的最後常規戰爭階段。
現在,越共的任務是摧毀南越政府軍(ARVN)並佔領和維持他們的占領區;但是,越共還
不夠強大,無法進攻主要城鎮。

1964年12月,南越軍(ARVN)部隊在平賈(BìnhGiã)戰役中遭受了慘重損失,這場戰鬥
可以被視為分水嶺。此前,越共主要採用游擊戰術。然而,在平賈,他們在常規戰役中
擊敗了一支強大的南越部隊,​​並在戰場上停留了四天。1965年6月,南越部隊在同帥戰
役中再次被擊敗。







美國的地面戰鬥
1965年3月8日,有35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在峴港附近登陸。這標誌著美國地面
戰爭的開始。美國輿論絕大多數支持部署。海軍陸戰隊的最初任務是防禦峴港空軍基
地。 1965年3月,首次部署3,500人,到12月增加到近200,000人。美國軍方長期受
的教育是進攻性戰爭。不論政治政策如何,美國指揮官在體制上和心理上都不適合執
行靜態的防禦任務。

威廉·威斯特摩蘭將軍(William Westmoreland)告訴美軍太平洋司令官海軍上將格蘭特
夏普(Grant Sharp Jr. )上將,情況非常危急。他說:“我堅信美軍憑藉其能量,機動性
和火力可以和NLF(越共)戰鬥並取得勝利。” 威斯特摩蘭主張積極擺脫美國的防禦
姿態和南越的邊界。通過無視於南越的部隊,​​美國的承諾變得無止境。威斯特摩蘭概
述了贏得戰爭的三步驟計劃:
第一階段   美國(和其他自由世界)的力量必須在1965年底阻止失敗的趨勢。
第二階段   美國和盟軍採取重大的進攻行動,抓住主動,消滅游擊隊和有組織的敵軍。
               當敵人被消滅,或敵人改採防禦姿態,或敵軍從人口稠密區驅逐時,這一
               階段將結束。
第三階段   如果敵人繼續存在,則第二階段之後需要十二到十八個月的時間,以最終
               消滅留在偏遠地區的敵軍。

該計劃得到約翰遜的批准,與前任政府堅定的認為,越南南方政府有責任打敗游擊隊
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南方政府和南越政府軍被跳過了,威斯特摩蘭預測這個戰略到
1967年底將獲勝。然而,約翰遜並未將這種策略改變傳達給媒體。相反,他強調政策
的一貫性。美國政策的改變取決於消耗和士氣的較量中,北朝鮮和越共的配合。讓對
手陷入了升級的循環中。撇開了南越政府可以管理自己事務的想法。 威斯特摩蘭將軍
和麥納馬拉(McNamara)進一步將屍體計數系統吹捧為衡量勝利的指標,但後來證明這
是一個有缺陷的指標。

美國的派遣大量的兵力改變了南越的經濟型態,並對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南越被
工業製造的製成品淹沒。斯坦利·卡諾(Stanley Karnow)指出:“位於西貢奇隆(Cholon)
郊區的PX[隨軍商店]僅比紐約布盧明代爾百貨公司的小一點”,南越社會的腐敗現象
大量激增。同時,美國士兵的為期一年的役期,拖累了經驗豐富的領導層。正如一位
觀察家所指出的:“我們並不是在越南呆10年,而是一年有10次的新人循環。” 結果,
因為士兵的役期很短,士兵的培訓計劃只好縮得更短。

華盛頓鼓勵東南亞國協(SEATO)的盟友出兵。澳大利亞,紐西蘭,泰國和菲律賓都同意
派兵。韓國稍後要求加入“多旗計劃”(Many Flags program),以換取經濟補償。但是,
美國的主要盟友,特別是北約國家加拿大和英國,拒絕了華盛頓的派兵要求。

美國及其盟國開展了複雜的搜索和摧毀行動(search and destroy operations),這個
策略旨在尋找敵軍,消滅它們並隨後撤退(通常使用直升機)。 1965年11月,美
國與北越軍進行了第一次重大戰役,即“德朗戰役” (Battle of Ia Drang)。該行動是
美國首次進行的大批量直升機攻擊,也是第一個使用波音B-52同溫層堡壘戰略轟炸
機擔任戰術支援角色的戰役。類似的戰術在1966-67年繼續進行,例如瑪瑟(Masher)
,泰耶(Thayer),阿特爾伯勒(Attleboro),錫達福爾斯(Cedar Falls)和章克
申城(Junction City)。但是,北越軍 / 越共的部隊仍然難以捉摸,並表現出極大的
戰術靈活性。到1967年,這些行動產生了大規模的內部難民,僅在“瑪瑟行動”期間
,就在越南南部疏散了近210萬人,使125,000人撤離並無家可歸,這是當時戰爭中
規模最大的搜尋和摧毀行動。 瑪瑟行動的結果影響性可忽略不計,因為北越軍/越共
在行動結束後僅四個月就返回了該省。儘管主要行動持續進行,但越共和北越軍通
常會逃避大型戰鬥,戰爭的特徵是較小單位的接觸或交戰。到戰爭末期,越共和北
越軍主動發起90%的大型戰鬥,其中80%是精心計劃的行動,因此儘管美軍的火力
佔優勢,但北越軍/越共仍然保持戰略的主動權。北越軍 /越共還制定了能夠對抗美
國軍事學說和戰術的戰略(見越共和北越軍的戰鬥策略)。

同時,隨著在1965年中,空軍元帥阮高祺(NguyễnCaoKỳ)當上越南總理以及阮
文紹將軍(NguyễnVănThiệu)當上越南國家元首,南越的政治局勢開始趨於穩定。
這就結束了一系列政變,本來這些政變每年發生不止一次。 1967年,在操縱選舉
後,阮文紹擔任總統,由阮高祺擔任副總統。儘管他們名義上是民政政府,但阮高
祺通過幕後的軍事機構被認為擁有真正的權力。但是,阮文紹安插自己派系的將軍
擔任要職,迫使阮高祺退居二線。阮文紹還被指控使用人為製造的軍事事故謀殺了
對阮高祺忠誠的人。在一般的觀感上,阮文紹被人覺得無法信任,處事優柔寡斷。
不過,阮文紹在1971年又贏得一次總統大選,所以一直擔任總統直到1975年。

約翰遜政府在與媒體打交道時採用了所謂的“最低坦白政策”(policy of minimum
candor)軍事情報人員試圖通過"強調描述戰爭進展的故事"來設法管理媒體報導。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項政策卻破壞了公眾對官方聲明的信任度。儘管約翰遜和威斯
特摩蘭將軍公開宣稱越戰已經取得了勝利,威斯特摩蘭也一直宣稱“終結即將到來”。
但是五角大廈(國防部)內部的文件也是分歧的。內部報告表明,越共部隊仍擁有
戰略主動權,並能夠控制其損失。所有的戰鬥中,30%是越共對美國靜態陣地的襲
擊,23%是越共 / 北越軍伏擊和包圍美軍單位,只有5%的交戰是美軍進攻越共的陣
地,9%的是美國對越共/北越軍部隊的伏擊。


戰鬥的種類,美國國防部 1967 年研究

戰鬥型態
百分比
備註

降落熱區. 越共/北越軍攻擊登陸(部署)的美軍部隊12.5%66.2%是越共(北越軍)計畫性的攻擊

計畫性的越共/北越軍攻擊美軍的防禦陣地30.4%
越共/北越軍伏擊或包圍一個移動的美軍單位
23.3%
無計畫的美軍攻擊越共/北越軍防禦陣地,此類的遭遇對
美軍指揮官而言,是一種未預期的戰鬥
12.5%防禦哨被隱藏強的很好
越共/北越軍是有警覺的甚至是預期的
計畫性的美軍攻擊已知道越共/北越軍防禦陣地
5.4%14.3%是有計畫的美軍攻擊越共/北越軍
計畫性的美軍攻擊越共/或北越軍的移動單位8.9%
偶然的相遇,沒有一方是計畫的7.1%





春節攻勢







1967年末,北越軍誘使美軍進入一個名為大多(ĐắkTô)的內地地區和廣治省的陸戰隊
溪生(Khe Sanh)的作戰基地,在那裡美軍進行了一系列“山地”的戰鬥。這些行動是希望
將美軍吸引到中部高原地區的轉移戰略的一部分。這是為了所謂的“總攻擊”、“總起義”
進行準備,目的是讓文進勇(VănTiếnDũng)部隊發動“對美國和南越神經中樞地區的直
接攻擊,包括西貢,順化,峴港,所有城鎮和主要基地……”黎筍(胡志明之下的第二
領導人)希望通過一個決定性的勝利來安撫批評者的批評,並打破目前的的僵局。他認
為,可以通過引發南越境內的全面起義,並引發休戰期中休假的南越(ARVN)部隊,士兵
的大規模叛逃。

春節攻勢始於1968年1月30日,超過100個城市,遭到85,000多名越共/北越軍部隊的
襲擊,包括對關鍵軍事設施,軍事總部,政府大樓和政府辦公室的攻擊,包括美國駐
西貢大使館。起初,美國和南越部隊對城市攻擊的規模,強度和攻擊計畫的安排感到
震驚,因為人員和武器需要先滲透進來城市;春節攻勢構被視為如同珍珠港事件般的
情報失誤。大多數城市在數週之內被美軍或南越政府軍奪回,除了前帝國首都順化,
北越軍 /越共部隊佔領了除第一步兵師總部以外的大部分城市和堡壘,並在順化持續
戰鬥超過了26天。在此期間,他們處決了大約2,800名被認為是敵人間諜的非武裝平
民和外國人。在隨後的順化戰役中,美軍用強大的火力,將80%的順化城,轟成廢墟
。再往北,在廣治市,南越軍的空降師,第一步兵師和美國第一騎兵師的一個團成功
地守住廣治市。在西貢,越共/ 北越軍的戰士攻擊了城市及其周圍地區,襲擊了美國
和南越軍的關鍵設施,並佔領了華人聚集的堤岸區。美國和南越軍隊在三週後驅散了
他們。在一次戰鬥中,彼得·阿內特(Peter Arnett)報導說,一個步兵指揮官在談到
檳知戰役(BếnTre)(因美國襲擊而變成瓦礫)時說:“有必要摧毀村莊以拯救它。”

在進攻的第一個月,有1,100名美國人和其他盟軍,2,100名南越政府軍和14,000名平民
被殺。到第一階段的攻勢結束時,大約是兩個月後,有近5,000人的南越軍和4,000多名
美軍被殺,另外共造成45,820人受傷。美國聲稱北越軍和越共,共有17,000人死亡,
15,000人受傷。一個月後,又發起了第二階段攻勢,稱為“五月攻勢”;儘管範圍已經不
那麼廣泛,但這個攻擊表明越共仍然有能力在全國,組織精心策劃的進攻。兩個月後,又
發起了第三階段攻擊。 北越軍自己的官方記錄表明,他們在三場進攻中,有45,267人喪
生,總共有111,179人傷亡。這個攻勢成為戰爭中最血腥的一年。但未能引發全面起義,
南越軍也沒有任何單位叛逃,這意味著河內的兩個戰爭目標,儘管代價非常巨大,但目
標都沒達成。

在春節攻勢之前,1967年11月,威斯特摩蘭將軍發起了公共關係運動,以幫助約翰
遜政府加強公眾支持。當時,他在國家新聞俱樂部發表講話時說,戰爭已經到了“終點
”。因此,當韋斯特摩蘭的預測被春節攻勢粉碎時,公眾感到震驚和困惑。公眾對他
的整體表現認可度迅速從48%下降至36%,對戰爭努力的認可度從40%下降至26%。
由於他說明的三項進攻措施與實際狀況相矛盾,美國公眾和媒體開始不信任約翰遜政
府和軍方說明的"進展"。

在1968年的某個時間點,威斯特摩蘭曾考慮在越南使用核武器,這一個行動代號稱為
"法睿哲" (Fracture Jaw),但是當白宮知道時,就放棄了這一計劃。威斯特摩蘭要求增
加200,000名士兵,但這個消息被洩漏到媒體上,加上情報失敗(沒預測到春節攻勢)的
批評,導致他在1968年3月被撤換,由他的副指揮官克雷頓·艾布拉姆斯(Creighton
Abrams)繼任。

1968年5月10日,美國與北越在巴黎開始了和談。談判停滯了五個月,直到約翰遜下
令停止轟炸北越。同時,河內也意識到無法實現“全面勝利”的結果時,他們採取了一
種被稱為“邊戰鬥邊說話,邊說話邊戰鬥”的策略,也就是軍事進攻將與談判同時進行。

約翰遜放棄競選連任,因為他的支持率從48%下降到36%。他對越南戰爭的升級,讓
整個美國分裂成兩個陣營,而且也使30,000名士兵喪生,這樣的結果,也摧毀了他的
總統之路。約翰遜拒絕向越南派遣更多美軍,基本上就是承認戰爭失敗了。正如國防
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Robert McNamara)指出的那樣,“對此,美國對勝利的幻想
已經消亡。”

越南問題是1968年美國總統大選的一個主要政治議題。大選由共和黨候選人尼克松
(Richard Nixon)贏得,當時,他聲稱有一項結束戰爭的秘密計劃。

越戰的越南化
核子威脅與外交政策
美國總統尼克松於1969年開始撤軍。他強化南越政府軍以便逐漸接管南越自己的安
全事宜被稱為“越南化”。隨著北越軍 / 越共從1968年的巨大損失逐漸恢復元氣,艾布
拉姆斯將軍展開了主要在破壞後勤的軍事行動,他強化利用火力,並與南越政府軍進
行更多合作。尼克松在1969年10月27日,他根據所謂"狂人理論"( madman theory)下
令,裝有核子武器的18架B-52中隊,奔赴蘇聯領空的邊界,他想說服蘇聯,他有能力
也會盡一切手段來結束越南戰爭。尼克松還尋求與蘇聯緩和並和中國和睦相處,這減
輕了全球緊張局勢,最後並導致兩個超級大國願意減少核子武器數量;但是,當兩國
(蘇聯和中國)還繼續向北越提供援助時,他感到失望。

河內的戰爭策略
1969年9月,胡志明去世了,享年79歲。春節攻勢(Tet Offensive)未能引發民眾起義
的失敗,導致河內的戰爭策略發生了變化,武元甲-長征(北方優先派)取代了黎筍-黃
文太(南方優先派),重新取得了軍隊控制權。非常規的大規模勝利的主張被沖淡擱置
,轉而採取佔領土地(常規性勝利)的戰略。北越軍/越共的大規模攻擊計畫被撤銷,轉
而以小部隊和游擊隊襲擊為手段,目標瞄準在爭取中央地帶的控制權(順便爭取民心)
同時打擊越戰越南化的策略。在春節攻勢之後的兩年中,南越政府軍從一支輕型步兵
,有限的機動力量轉變為一支高機動性高且機械(裝甲)化的聯合武裝力量。

美國內部的爭議
反戰運動在美國越來越強大。尼克松呼籲這些“沉默多數”“沒在公眾場合露面”的美國
人,希望他們支持戰爭爭。但是美萊(My Lai)大屠殺被揭露,其中美軍士兵強姦並殺
害平民,以及1969年的“綠色貝雷帽事件”,其中有8名特種部隊士兵被捕,並包含第
五特種部隊群的指揮官。他們涉嫌謀殺一個懷疑有雙重身份的間諜,這些事件激怒了
國家和國際社會。

美軍士氣的崩潰
在春節攻勢和美國公眾對戰爭的支持度不斷下滑之後,美軍士兵開始士氣崩潰,對軍
隊失去信心甚至抗命的時期。在國內,逃兵率升高到1966年水準的四倍。1969–
1970年度,新入伍的士兵,只有2.5%的人選擇到的步兵戰鬥崗位。 ROTC(大學預備
軍官)的入學人數從1966年的191,749人減少到1971年的72,459人,1974年並達到的
歷史最低點33,220人,使美軍失去了急需的領導幹部。

在此期間,公開拒絕參加巡邏或執行命令和不服從的行為開始出現,其中有一個值得
注意的案例是,整個連隊都拒絕服從命令。部隊的凝聚力開始渙散,他們也最大程度
地減少與越共和北越軍的接觸。一種被稱為“裝沙袋” (sand-bagging)的做法開始出現,
被命令巡邏任務的部隊進入鄉村地帶時,他們會找個地點休息,藉口無線電失靈,來
躲避接受指令或者回報。接近30%的美軍士兵經常使用大麻,美軍士兵之間的毒品使
用迅速增加,眾議院的調查小組甚至發現在越南的美軍士兵中有10-15%經常使用高
級海洛因。從1969年開始,搜尋和摧毀行動被戲稱為“搜尋和逃避”或“搜尋並避免”行
動,美軍部隊開始偽造戰鬥報告,同時避開越共的游擊隊。美軍針對900件的同袍相
殘或疑似相殘的事件進行調查,大多數發生在1969年至1971年之間。在1969年,美
軍野戰部隊呈現出來的是士氣低落,缺乏動機和表現差勁。FSB瑪麗·安戰役 (Battle
of FSB Mary Ann)表明了美國軍隊的士氣大幅下降,這個戰役中,游擊隊的攻擊給美國
防御者造成了嚴重損失。韋斯特摩蘭將軍雖然不再擔任司令,但他被賦予了針對一些
失敗事件進行事後調查,這些調查報告中,他列舉了明顯失職、防禦姿態鬆懈和缺乏
負責人員等原因。

歷史學家謝爾比·斯坦頓對美軍士氣暴跌的描述,寫道:

    在陸軍撤退的最後幾年,還未撤退的部隊被歸類為負責靜態安全。在最後階段,美
國陸軍的士氣敗壞顯而易見。種族歧視,吸毒,戰鬥抗命和犯罪行為,反映出越來越
多的怨恨和挫敗感……這些是錯誤的戰役策略,不完整的戰爭準備以及拖延,膚淺的越
南化政策造成的致命障礙。使得整個美軍部隊在越南戰場上被犧牲。

南越政府軍擔當重責與美軍地面部隊的撤退
1970年開始,美軍從大部分戰鬥發生的邊境地區撤出,沿海岸和內地重新部署。 1970
年,美軍的傷亡率降至較不活躍的戰鬥水平,不到1969年的傷亡人數的一半。在重新
部署美軍的同時,南越政府軍接管了大部分的戰鬥行動,在1969年的傷亡人數是美軍傷
亡人數的兩倍,1970年是美國傷亡人數的三倍以上。在春節攻勢後,南越的地區部隊和
地區的民兵的成員數量增加,現在他們更有能力可以提供村莊的安全,而在威斯特摩蘭
領導時,美國人無法做到這一點。


1970年,尼克松宣布撤出150,000名美軍,使美國人的人數減少到265,500。同時在
1970年,越共部隊也已不是南部人占多數,它的近70%的人員是北方人。1969年至
1971年期間,越共和部分北越軍恢復了典型的1967年以前的小部隊戰術,他們放棄了
在全國性的大規模進攻。1971年,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也撤退了士兵,美國部隊人數進
一步減少到196,700 ,最後階段是在1972年2月之前撤離另外的45,000名士兵。美國
還減少了支援部隊。1971年3月,第5特種部隊小組也撤回到北卡羅來納州的布拉格堡
,這是美國第一個部署到越南的部隊。

柬埔寨(高棉)
自1955年以來,諾羅敦·西哈努克(台灣翻譯為施亞努,Norodom Sihanouk)親王就宣布
柬埔寨為中立國,但允許北越軍 /越共使用西哈努克港和西哈努克步道。

1970年3月,西哈努克親王被親美總理龍諾(Lon Nol)罷免,後者要求北越部隊離
開柬埔寨否則會面臨軍事行動。龍諾開始將柬埔寨的越南平民抓到拘留營並屠殺他
們,這引起了北越政府和南越政府的嚴重ˋ反應。應赤色高棉(柬埔寨的共黨組織)要求,
1970年4月至5月,許多北越部隊響應農謝(Nuon Chea,赤色高棉的副主席)求助的呼
籲,北越部隊開始進入柬埔寨。 阮基石(1980–1991曾任越南的外交部長)回憶說:
“農謝尋求幫助,我們在十天內解放了柬埔寨的五個省。” 美國和南越政府軍也發起
了柬埔寨戰役,攻擊北越軍和越共在柬埔寨的基地。當年晚些時候,作為北越軍的
清拿計畫 II (Chenla II)行動的一部分,北越軍反攻,奪回大部分的ˊ邊境地區並消滅
龍諾的大部分部隊。







由於尼克松曾承諾會降低美國隊越戰的參與度,柬埔寨的入侵事件引發了全美抗議。
1970年5月,四名學生在俄亥俄州的肯特州立大學的一次抗議活動中,被國民警衛隊
殺死,這在美國引起了進一步的公民抗議。尼克松政府對這一事件的反應被看作是
冷酷無情的,因此已經降溫的反戰運動又轉趨激烈。作為行動的一部分,美國空軍
繼續轟炸柬埔寨,以支持柬埔寨政府軍(龍諾的軍隊)。

老撾(寮國)
在南越政府軍於柬埔寨取得成功的基礎上,美國進一步測試越南化計劃,南越政府軍
的任務是在1971年2月執行“藍山719行動”(Operation Lam Son 719),這是第一個主要
攻勢,希望通過進攻位在老撾清楓村的一個十字路口,來打擊胡志明小徑。這項攻勢
也是南越政府軍首次的聯合兵力實地測試。最初幾天被認為是成功的,但是在遇到激烈
抵抗之後,攻勢的動能有所放緩。阮文紹阻止了南越政府軍的前進,他希望用裝甲師能
夠包圍他們。儘管北越軍有四倍的人數優勢,阮文紹還是命令空中突擊部隊佔領了清
楓村並準備撤出。在撤軍期間,北越軍的反擊導致南越政府軍的恐慌及潰敗。參與其中
的一半南越政府軍部隊被俘或被殺,一半南越政府軍 / 美軍的補給支援用直升機被防空
砲火擊落,該行動被認為是慘敗,表明南越政府軍進行作戰還有重大缺陷。尼克松和
阮文紹本希望把這個行動當成一個勝利樣板,本來準備南越政府軍空降奪取清楓村後,
就可以宣告大肆宣揚勝利,無奈還是一個慘敗的結局。







1972年復活節攻勢與巴黎和平會議
1972年的“復活節攻勢”再次對越南化政策做了一次測試,這是一次北越軍大規模的使
用傳統軍力入侵越南南部。 北越軍迅速佔領了北部省份,並與其他從柬埔寨襲擊的部
隊協調,這樣的威脅可能將南越這個國家從中間截半。美國雖然繼續撤軍,但美國的
空中力量作出了回應,開始了所謂的“後衛行動”,北越軍的進攻被制止了。







越南戰爭是1972年美國總統大選的核心,當時尼克松的對手喬治·麥戈文(George
McGovern)主張立即撤軍。尼克松的國家安全顧問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繼續與北越的黎德壽(LêĐứcThọ)進行秘密談判,並於1972年10月達成協議。
阮文紹總統要求和平協定的條文需要做一些改變。這個時候,北越已經公開協議的細
節,尼克松政府聲稱阮文紹總統的舉動使他們感到尷尬。而當河內也要求進行一些新
的變更時,談判陷入僵局。為了表達對越南南方的支持並迫使河內回到談判桌,尼克松
下令執行後衛行動 II (Linebacker II),1972年12月18日至29日對河內和海防進行一次
大規模轟炸。尼克松也向阮文紹施加壓力,要求他們接受該條款。否則他威脅會達成
一項排除南越的雙邊和平協議,並切斷美國的援助,同時他承諾,假如北越入侵的情
況下,美國會作出空中反應。

1973年1月15日,美國的所有戰鬥活動都被暫停。黎德壽和基辛格及南越的外交大臣
阮氏萍(NguyễnThịBình)和不情願地總統阮文紹在1973年1月27日簽署了《巴黎和平
協定》。正式結束了美國直接參與越南戰爭,也在北越/越共與南越之間達成停火協議,
確保南越(越南共和國)的領土完整(根據1954年日內瓦會議所界定的領土),要求在北越
/南越之間進行選舉或找出政治解決方案,允許200,000名共產黨員留在南方,以及同
意進行戰俘交換。美軍需要60天以全部撤出。彼得·丘奇(Peter Church)指出,“該條
文是整個合約,唯一被完全執行的...。” 到1973年3月,所有美軍人員被全部撤回。


1973~1975美國撤離與最後戰役
在1月28日停火的前夕,雙方試圖通過所謂的“旗幟之戰”(War of the flags)的戰役來
增加他們控制的土地和人口,停火後戰鬥繼續進行。但這次沒有美國的參與,並且
在整個停火期間一直持續有戰鬥發生。北越被條約允許繼續向南部供應部隊的補給,
但只限於替換消耗的材料。稍晚,諾貝爾和平獎被授予基辛格和黎德壽,但北越談
判代表拒絕了該獎項,他說因為戰鬥還在繼續進行,越南尚無真正的和平。

1973年3月15日,尼克松暗示,如果北方發動全面進攻,美國將再次進行軍事干預,
而國防部長詹姆斯·史萊辛格(James Schlesinger)在1973年6月的聽證會上再次確
認了這一立場。公眾和國會對尼克松的聲明覺得不妥,這促使美國參議院通過了
《席斯-邱爾修正案》(Case–Church Amendment),禁止美國進行任何干預。

北越 / 越共領導人預計停火協議將有利於他們這一方,但西貢在停火生效前,獲得了
大量的美國援助,這些援助開始產生效果,因此他們只好先撤退越共軍隊。陳文茶
將軍(TrầnVănTrà)的回憶錄寫道,北越 / 越共在1973年3月於河內舉行的一系列會議
決定採用了一種新的戰略。因為美國暫停轟炸胡志明小徑,因此後勤補給可以不受阻
礙地進行。後勤物流將得到升級,直到北部能夠發動對南方的大規模入侵,這個攻擊
計劃於1975-76旱季進行。陳文茶估算,這一日期將是河內在西貢軍隊得到全面訓練
之前的最後一次攻擊機會。

在南越地區,隨著美國軍方的撤離以及1973年石油危機之後的全球經濟衰退,使經濟
更加的混亂。在兩次沖突造成55名南越政府軍士兵死亡之後,阮文紹總統於1974年1月
4日宣布戰爭重新開始,《巴黎和平協議》不再生效。儘管在和平協議生效時的停火期
間一樣有25,000多名南越人員傷亡。和平協議只是名存實亡的一張紙罷了。

1973-74年旱季進攻的成功,讓陳文茶在1974年10月返回河內,並懇求在下一個旱季
進行更大的進攻。但這次,陳文茶是在有加油站的高速公路上行駛,這與胡志明小徑
在危險的山間跋涉是一個巨大的改變。北越國防部長武元甲不願意批准陳文茶想實施
的計畫,因為一個大的進攻可能會引起美國的激烈反應,並干擾於1976年準備進行的
大規模進攻計畫。陳文茶跟武元甲的頂頭上司第一書記黎筍上訴,後者批准了陳文茶
的計畫。陳文茶的計劃要想從柬埔寨進行有限的攻勢,以攻入南越的福隆省。攻擊旨
在解決當地的後勤問題,評估南越部隊的反應,並確定美國是否會返回。

1975年初,南越的火砲數量是北越的三倍,坦克和裝甲車的數量是後者的兩倍。他們
還擁有1,400架飛機,與北越 / 越共相比,南越的戰鬥部隊具有2比1的數字優勢。但
是,油價上漲意味著其中大部分都無法使用,而在掩蓋美國撤退的所謂越南化政策,
匆忙推行的結果是武器缺乏備件,地面人員和維護人員,使得大部分裝備都無法使用。
杰拉爾德·福特(Gerald Ford)於1974年8月9日接任美國總統,此前的尼克松總統因水
門事件醜聞而辭職,國會也對南越的財政援助從每年10億美元縮減至7億美元。國會還
投票決定將對資金進一步限制,1975年間逐步推展更多的限制,最終希望在1976年完
全終止援助。

1974年12月13日,北越部隊進攻福隆省。省會福平(Phuoc Binh)於1975年1月6日
陷落。福特絕望的請求國會給予資金,希望在南方陷落前,幫南越的軍隊之提供援助
和補給。但國會拒絕。福平的淪陷和美國缺乏回應,使南越的統治精英士氣低落。

這個成功的速度,促使政治局重新評估其戰略。決定將中部高地的軍事行動移交給
文進勇將軍,並在可能的情況下佔領普萊庫。文進勇在前往南方之前,曾向黎筍說道
:“我們從未擁有過,像現在這樣完美的軍事和政治條件,或如此優越的戰略優勢。”


第275號戰役







1975年3月10日,文將軍發動了第275號戰役,在坦克和重型火砲的支持下,對中部
高地進行了有限的進攻。目標是多樂省的邦美蜀市。如果可以佔領該城鎮,通往海
岸的道路就可以是下一階段的目標,海岸道路正是1976年攻擊計劃的目標。南越政
府軍被證明是無法抵抗如此猛攻,其部隊在3月11日崩潰。河內再次為他們的成功
速度感到驚訝。文將軍現在敦促中央政治局立即允許他攻擊普萊庫,然後將注意力
轉移到崑嵩市(崑嵩省省會)。他辯稱,在雨季之前還有兩個月的良好天氣,不利用這
種情況是不負責任的。

曾任將軍的阮文紹總統擔心共產黨的攻擊,會在北部切斷他的部隊。阮文紹下令撤退
,很快就變成了流血的潰敗。當大部分南越政府軍部隊試圖逃走時,被孤立的部隊只
能絕望的戰鬥。 南越的范文富將軍撤守普萊庫和崑嵩,然後撤退到了海岸,這就是所
謂的的“眼淚縱隊”。

3月20日,阮文紹改變戰略,下令不惜一切代價守住越南第三大城市順化,但又好幾
次改變心意。當北越軍發動進攻時,恐慌情緒開始了,南越政府軍的抵抗力逐漸減弱。
3月22日,北越軍對順化的圍攻開放一個缺口。平民立刻淹沒了機場和碼頭,希望能
有任何逃生方式。當順化的抵抗力量瓦解時,北越軍的火箭彈開始降落在峴港市及其
機場。到3月28日,35,000名北越軍部隊準備進攻郊區。到3月30日,十萬名無領導
的南越政府軍部隊投降,北越軍勝利地衝進了峴港。隨著這座城市的淪陷,中部高地
和北部各省的防禦也告一段落。

北越軍的最後攻勢
因為南越有一半的北部省分已經被北越軍佔領ˇ,政治局命令文將軍對西貢發動最後
的攻勢。胡志明計畫的最後部份要求在5月1日之前佔領西貢。河內希望避免即將來臨
的雨季,並防止南越政府軍重新部署保衛首都。北越軍隊,由於最近的勝利而士氣高
昂,繼續前進,他們佔領了芽莊,金蘭和大叻。

4月7日,北越軍的三個師襲擊了西貢以東40英里(64公里)的春祿。在長達兩個星
期的血腥戰鬥中,因為南越政府軍的防禦者,知道這是阻止北越軍前進的最後一站,
而奮力一搏,激烈的戰鬥異常激烈。然而,在4月21日,精疲力盡的駐軍被命令撤回
西貢。充滿悲憤的阮文紹總統也在同日辭職,宣稱美國背叛了南越。他嚴厲的指控
說,基辛格誘騙他在兩年前簽署了《巴黎和平協議》,而承諾的美國軍事援助未能實
現。在將權力移交給陳文香之後,他於4月25日前往台灣。在向國會要求向南越提供
7億美元的緊急援助失敗後,福特總統於4月23日發表電視講話,宣布結束越南戰爭和
結束所有的美國援助。

到4月底,除湄公河三角洲外,所有地區的南越政府軍都崩潰了。在共產黨軍隊襲擊
之前,成千上萬的難民向南流動。 4月27日,十萬名北越軍部隊包圍了西貢。該城市
由約30,000名南越政府軍部隊保衛。為了加速政府軍的崩潰和引發恐慌,北越軍砲擊
了新山一機場,並迫使其關閉。當唯一的出入口被關閉後,大量平民發現自己沒有出
路。

西貢陷落
歇斯底里的南越官員和平民爭先恐後地離開西貢,爆發了混亂,動盪和恐慌。宣布戒
嚴之後。美國直升機開始從該市各地以及美國大使館庭院撤離南越民眾,美國和外國
國民。由於美國大使格雷厄姆·馬丁(Graham Martin)認為可以守住西貢並且可以達
成政治解決,“常風行動”(Frequent Wind)推遲到了最後一刻。常風行動是歷史上最
大的直升機撤離行動。它始於4月29日,在絕望的氣氛中,歇斯底里的越南人爭奪有
限的機位。 北越軍坦克突破了西貢郊區的防禦設施,“狂風行動”日夜不停地撤離。在
4月30日凌晨,最後一批美國海軍陸戰隊乘直升機撤離了使館。

1975年4月30日,北越軍部隊進入西貢市,迅速克服了一切阻力,佔領了關鍵建築物
和設施。第304師的一輛坦克在當地時間上午11:30撞毀了獨立宮的大門,並且升上了
越共國旗。兩天前接任陳文香的楊文明總統對斐信上校投降。

admin Publish time 2020-2-4 15:18:10

軍事指揮官的分析
軍事指揮官的理解架構的兵、武、術、略、執、氣。

我提出這個理解架構,是希望告訴軍事指揮官,面臨一場戰爭或戰役,可以依照這個
架構,在各個面向做自己能做的最好準備。

但是從寫一個歷史事件的角度來說,我不可能將"當時"的軍事指揮官如何考量這些面向
中的議題的心路歷程,說得一清二楚,只能選擇性的就我閱讀的資料,挑選一些比較有
趣、或值得注意的議題來加深讀者的印象。請讀者注意這些前提。

越戰是一場很特別的戰爭,美國雖然挾著超強的軍事科技,但仍然無法打勝軍事科技
明顯落伍的北越和越共,最後落得從戰場中黯然撤退,幾乎顛覆了多數人對所謂軍事
科技優勢的想像。

雖然理論上,我們應該做客觀的分析,但這場戰爭的分析,不管怎麼寫,都很難不受
到"事後之明"、"事後諸葛"的影響。原因是,一般人多認為軍事科技的領先,幾乎等
同勝利女神站在你這邊,但美國的飛機、大砲的超強火力,竟然打不過草鞋加步槍的
越共或北越軍。這個我們已知的結果,或多或少會影響我們下筆的角度,也讓所有後
人的分析文章,都很難保持理論上應該保持的超然客觀公正性。

如果您對越戰稍有研究,你應該會認為,在越戰的美軍,受到太多政治方面的束縛或
干擾。所以連超強的軍事科技,也打不破政治上的綁手綁腳。很多分析的文章確實抱
持著這樣的觀點,基本上我也認為如此,但容我指出軍事的另一個面向,"軍事"本來
就是政治的延長手段,或甚至是最後手段。有哪一場戰爭,是單純的為"戰爭"而"戰
爭"的,戰場上的每一個議題、每一個舉動都會受政治考量的牽制,政治干涉本就是軍
事手段的宿命。

只能說越戰時代的美國軍人生不逢時。越戰打敗仗,雖然可以指出許多原因,但卻很
難明確的歸責,某些軍人有明顯的過錯,責任看起來是政治領導人要承擔的比較多。
即使在2019的今天,我往前看1965年的歷史,如果我是美國的軍事指揮官,即使我有
事後之明的優勢,但在那樣的時空環境、眾多制約的條件之下,我捫心自問,我還是想
不出比威斯特摩蘭將軍更好的對應方法。

越戰之後的半個世紀中,幾個美國牽涉其中的戰爭中,都可以看出美國的政治
領導人小心翼翼的拿捏政治干涉戰爭的分寸。不過這樣的小心拿捏能延續多久的時間?
多少年之後,會讓後代的人忘記越戰的教訓,多久之後,是否可能又會演化出另一場
類似越戰(政治大幅干涉軍事,導致軍事行動綁手綁腳,讓軍事科技領先的優勢也無法
取勝對方)的戰爭,這邊我們無意探討歷史重演論的大哉問問題,這已經超出本網站
的目的--本網站希望初學戰略的人,有一個淺顯易懂的戰史說明網站。


兵力
對已經知道越戰結果的人,分析兵力這個要項,看似是多餘的舉動,平心而論,我雖
然知道這個面向的分析,若以傳統方式考量兵力,對越戰似乎有點那麼文不對題。但
若我們站在當時的美軍將領立場,威斯特摩蘭將軍在1968年3月被免職之前,仍希望
增兵20萬,表示他仍然認為兵力多寡會影響戰爭勝負。這樣的考量是對與錯,很可惜
並沒有歷史可以證明,我想他的思路應該是,若能對越南的重點地區做好防守,則北
越軍/越共進攻的代價越大,若能讓對方有重大犧牲,或許可以使對方讓步,尋求比
較好的政治解決方案。

其實了解整段越戰歷史後,我很直覺地認為,為何不直搗黃龍,攻打北越必守且不惜
犧牲的地方(例如河內),就算河內位置太北邊,那在非軍事區附近可否找出類似的地方,
當然我對當時越南的戰略環境認識不多,我相信美軍的軍人一定有人做類似建議,我也
相信這樣的建議一定有很多"不可行"的地方,所以沒有付諸實施。但是很抱歉,越戰的
文件太多我還沒看到這樣的論點不可行的理由,若我找到了,我會改寫這個段落。所以
這個問題只能留在我心中存而不論了。
(經過詢問對越戰有研究的美國朋友,他的個人看法是,美國當時的心態可能是偏向"使
用空中轟炸"來屈服河內政權,所以有"滾雷行動",而且"滾雷行動"持續了很多年,力度
和決心不可謂不大。美國在這個行動中,消耗的大量彈藥,轟炸的密集度超過二次世界
大戰(美國國防部宣布美軍在滾雷行動中共扔下了864,000噸炸彈,整個韓戰中美軍共扔
下了653,000噸,二次大戰的太平洋戰爭中美軍也只扔下了503,000噸)。第二是,美國
的越南政策只想將越南複製成第二個朝鮮,目標是南北越共同存在即可。第三是,當時
北越有中共、蘇聯支持,一旦入侵北越,可能又重演一次中共捲入戰爭,不僅軍事行動
的風險很大,若引起中共或蘇聯的連鎖反應,難保不會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所以美國
的決策者沒有做此考量,雖然美國軍中很多將軍、校級軍官做此建議。)
1968年甚至有美國學者Roger Hilsman投稿美國重要的外交事務月刊
專門討論此事
https://books.apple.com/us/book/foreign-affairs-april-1968/id521064771?ign-gact=1



我認為越戰的兵力問題可以從三個時間點來延伸討論,但是討論內容的對與錯,或者
能否寫出一份"合理"的分析文章,這些問題都不重要。因為歷史事實只有一個,就是
美軍/南越政府軍被打敗了,不管我們"事後"分析出應該需要怎麼樣的人力,提出再多
的建議,甚至是批評當時的做法,我們都改變不了這個事實,而且只要我們預想的
方法沒有付諸實施,就不能說我們是對的,而當時的美國/南越高級決策者是錯的。這
個章節,我們之所以要討論這個議題,目的只是讓讀者對這個面向多一點了解,甚至
讓你比較深入的思索這個議題,整理你的思路。或許有朝一日,當你變成高級決策者時
,負責某個戰爭決策的情境時,希望你可以有比較好的準備。

我先整理一些基礎數據,部分的還原當時的戰略狀況。美軍的人數在1970年時,
全球總數有306萬人(陸軍132萬、海軍69.2萬、空軍79.1萬),越戰時期的最高峰是派
駐54.9萬人(可能是陸海空總和)在越南。北越軍只查的到總傷亡數117萬(整個越戰時
期),印象中曾看過資料說北越軍隊60萬之間(但不確定),南越軍傷亡20-25萬(整
個越戰期間),但總數找不到資料(有一說是,因為南越軍貪污太嚴重,指揮官會虛
報人數,以得到更多的報酬)。我自己的推估是﹐如果以10年區間計算,每年傷亡
約2萬人,以傷亡率1/20計算,推估約40萬左右。(美國朋友給我一個南越軍的戰鬥
序列歷史資料網站,以四個軍區八個師推估,陸軍人數可能只有15-18萬人)
http://grunt-redux.atspace.eu/Order%20of%20Battle/rvn_armed_forces/army1.htm

第一個問題是,艾森豪時代的900人軍事顧問,為什麼會讓肯尼迪覺得不敷使用,而
加到16000人(1963年11月)。這個問題比較簡單,但我並不是想說明多少人才夠,我
只能說明,顯而易見的因為越南問題對艾森豪和對肯尼迪內心中的威脅性不同。

一個900人的團隊,推想應該是只將人員派駐在高司單位,做比較戰略性或大戰術性
層次的協助,當擴展到16000人時,可能在每個基層單位都有美軍的教官或聯絡官。
史瓦茲柯夫將軍的回憶錄,有部分的章節,對此有描述(有中文版),對越戰有興趣的讀
者可以自行閱讀。但從結果來看,南越軍過分腐敗,任何幫助看起來對結果的影響都不
大,所以演變到最後是美軍使用自己的軍隊執行任務。

另外有個大哉問的問題,利用軍事顧問去訓練一個第三世界國家軍隊,讓他們去對付
自己國家的叛軍,有多少贏的機會?這個問題,我並沒有答案。但美國(不,幾乎是所
有比較有能力的國家,都是如此)幾乎都會藉由這個手段去扶持與自己友好,但有戰爭
戰爭危機的國家。但是我們站在2020年回頭看,近幾年,美國投入大量預算,去支持
阿富汗、伊拉克,但是阿富汗政府軍沒能力消滅塔利班叛軍,伊拉克政府軍被ISIS斬
瓜切菜般的席捲,這樣的投入似乎成效不彰,但若有天讀者成為國家領導人,或軍事
部門領導人,我們有更好的方法可以使用嗎?

第二個時間點是威斯特摩蘭將軍,他基本上直接跳過南越的軍方,想直接使用美國軍
力,造成北越/越共軍不可承受的損失,如果是這個目的,靜態防禦+滾雷轟炸能夠達
到目標嗎?地面軍力應該部署多少數量才夠?雖然我們從事後的角度知道美國失敗了,
但如果我們站在當時的時間點,我們應該部署多少兵力? 從事後來看,北越在春節攻勢
後,也承受了巨大的損失,美國是否應該多堅持一點? 戰爭不只是靠毀滅對方的人力、
物力,意志力比對方更能堅持到底,有時也是戰爭獲勝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問題是,該不該使用美國的子弟兵去幫外國人流血,這也常常是歷次美國戰爭中
,反戰派的主要論點。針對此問題我不能說對或錯,但是我相信對未來的高層政治或軍
事決策者來說,這或許可以當成一個思考練習,當然我並沒有答案,但若你能想清楚哪
些項目是你應該要考量的,或者以後你能比較胸有成竹的面對此問題,那就不枉費我花
了許多時間打這篇文章。

第三個時間點是,美國執行越南化政策後,南越軍隊需要對抗共產黨威脅,南越軍需
要多少軍隊呢?看起來南越軍在人數上還是少很多的(根據我後來得到的資訊,越南化
政策之後,南越確實大力擴充軍隊,但似乎都在地方部隊,正規軍增加的不多),為
什麼南越社會不能向北越社會,找到那麼多兵源?

越南化,看起來只是尼克森有個能下台階的一個藉口,當時的政治環境,有太多的陰
錯陽差,導致南越政府失敗。南越政府是否能撐得住,美國國會其實看起來並沒有那
麼在意。這可能也是有別國助戰者,不得不謹慎的面對的議題,靠著船堅砲利的外國
軍隊,通常是不得不的選擇,但當對方的犧牲到達臨界點時,對方也會因國內壓力而
抽手離去,雖然這是政治決策者的領域,但卻會大大影響軍事指揮官的行動抉擇。我
的個人看法是,外國的助戰國,如果人命損失較小,或許能堅持久一點。從2001年的
阿富汗戰爭,至今美國已經打了18年,相對看起來,美國國內的反對聲浪就比較低,
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美國打敗海珊之後,開始扶植親西方的伊拉克政府、北部的庫
德族,再利用他們的部隊打敗ISIS,雖然花的錢不少,但避免自己直接參與戰事、減
少人命損傷,利用這個方法減少國內反彈,看起來都是得自越戰的教訓。所以如果你是
一個軍隊將領甚至是一個的政治領袖,或許你寧願多靠自己人去執行任務,即使我
們犧牲可能比較慘重,但相對的外國援助可能會比較持久。

這三個問題,我並沒有正確答案能提供。這邊寫這些問題,主要是希望能刺激讀者做
一個思考。寫到這邊,不由得感覺"戰略"是一個很"主觀"的議題,所以不管是政治組
織或軍事組織,面對戰爭問題時,通常都只能由一個或少數的最高決策者很獨斷的做
決定(獨斷不代表不參考別人的意見)。然後用階級權威推行自己的意志。議會政治講
究的"妥協"、"折衷",但是對戰略議題,從我自己的歷史經驗看來,並不太適用。雖
然獨自決策可能會掛一漏萬,無法面面俱到。可是戰略基本原則,就是要想出對手想
不到但是又有可行性的方法,這樣才容易出奇制勝。(戰爭也還有一種常見的獲勝原
因,並不是"方法上"讓對手"想不到",而是讓他"即使想的到,但也防不了",當己方的
實力大幅度的超過對方,就算對方有防備,也還是可以獲勝,這也是很常見的獲勝型
態。)

我們若以結果往回推,若非美國民眾厭惡在越南派駐這麼多的部隊,影響了社會氛圍
,尼克森可能不會這麼快的撤出越南。如果並非北越/越共傷亡這個多人(117萬),讓
美國的軍人/民眾覺得不管怎麼打,北越的損失再慘重,北越都不會退縮,所以他們先
氣餒了。人數對戰爭的影響,完全打破了"傷亡多,戰爭輸面比較大"的傳統理則。雖
然這是以事後之明來看的論點。但是由此可知,越戰是一場多麼不一樣的戰爭。在很
多面向上,越戰很難用"傳統"的觀點,去評論當時的軍事指揮官是對或錯,但這又回
到最根本的問題,軍事歷史的知識,在未來的重現性是多少?會重現的歷史情境,
經驗或教訓對你會才有幫助,這也是我們學習歷史知識最基本的理由。但越戰的經驗是
否會重現呢? 又或者"你的國家"重現越戰經驗的機率是多少? 面對這些問題,很抱歉我
並沒有答案,我只能刺激你去思考而已。

這可能也是戰略這門"學問"(如果能稱它是一門學問的話),最根本的問題,戰略有所謂
"理則"嗎?截至目前為止,我看過書上說的所謂的戰略理則或定理,多數都可以找出
歷史來反駁他。或許有人說這還牽涉了機率問題,某一個事件會走向A或走向B呢?
哪個走向機率高或者機率低,當面對你未來的情境,因為你還未知,所以只好去猜
測(判斷)機率,很可惜的是,每個人對某件事未來發生走向的機率判斷,是不一樣的
,所以我認為戰略是一門很主觀的學問。從教學的角度,我們恨難教你甚麼是"對"的
,或"錯"的。我們只能提供你很多素材,透過引導閱讀,讓你閱讀+思索,慢慢的建
立你自己的看法,建立您自己的"戰略素養"。當您對這個領域的議題接觸多時。自己
或許能慢慢的判斷事件走向發生的機率是多少? 歷史上,曾有的應對方法是甚麼? 當
時的方案是成功或失敗的。每一個戰略問題都有自己獨特的時空背景、與眾不同的環
境因素,歷史雖然不一定重演,但是你若能事先閱讀這些歷史事件當做參考,心中就
有或多或少的線索可以考量,至少不會被迫在空白的知識背景中做盲目猜測。雖然你
想出來的行動方案不一定能"贏",但至少就做決策時的心中踏實度來說,有閱讀過
歷史參考資料,應該會比腦筋一片空白,憑空去猜想來得踏實。或許這才是戰略教育
正確的觀念。

武器與戰術
因為這場戰爭長達10多年,美國的先進武器盡出,能列表的項目實在太多,且北越的
武器差距這麼大,反而是戰爭的勝利者,我認為即使列表也沒太大的意義,還好維基
百科已經有個列表資料(英文),有興趣者自行參考吧!
雙方的武器列表

與其談雙方的武器,不如我把網路找到的戰術資料,翻成中文,讓讀者參考,用處
可能大一些。但我必須事先聲明,在軍事上,任何一個時代的戰爭,每一種武器
及使用武器的單位,都可能發展非常多種的戰術出來,這些戰術細節,我們很難碧落
黃泉的全般寫出來,能寫在這網站的,通常只是網際網路可以找到的文章,我相信也
只是蒼海一粟而已。更何況我不是職業軍人,我的軍隊歷練只是一個步兵科的預備軍
官(少尉)而已。針對不同兵科,不同軍種的武器戰術,我的認知都只能說非常淺薄。

在網站中寫戰術文章,是不能說"範圍全面"的,也說不上"討論深入"。寫出來,只希
望能增加讀者的"戰略素養"。戰略是一門非常廣博的學問,我沒辦法(也相信沒人可
以)界定其廣度與深度,我的老師們,總是喜歡把"戰略"說成是一門"雜學"。他們認
為培養一位能領會戰略事務範圍廣一點的"通才",比培養一位所謂的"專才",或許來
的實際些。我不相信某個人可以聲稱他對某個戰略議題"全盤了解",這個問題首先牽
涉到有誰能定義,某個戰略議題的知識廣度,到底牽涉多少知識領域範圍? 以"人"的
角度來說,最多只能說,他比我們多了解一點,但沒人能夠聲稱"全盤了解"某個戰略
議題,只能說他對"某個特定"的戰略議題可能比你我多了解一些。或許他有某些看法
,但這些看法是否正確呢? 誰也不知道。只有歷史能檢驗戰略的"對"與"錯"、"成功"
或"失敗"。而這個特權,通常只有負責這個行動的軍事或政治領導人才有。在文章上
談論戰略,其意義只在於利用資訊流通(知識)的力量,希望能間接的影響,實際決策
者的心證,影響他的想法。更遠一點,則是培養一個潛在的領導人,形塑他基本的戰
略知識、底層的戰略觀念,讓他面對真實的戰略行動決策時,在心中有多一點的參考
知識,讓他心中的踏實度高一點。

有關於越戰的戰術相關文章(檢討文章),實在太多,我目前還想不出如何以一個完整
的知識架構,幫讀者歸類文章,讓讀者可以比較簡便的形成完整概念。目前我先選輯
兩篇文章,雖然說不上讓你形成一個全面性的整體概念,但我相信對塑造讀者的越戰
戰爭的相關概念,應該多少有幫助。

越共/美軍 戰術
https://vietnamwarhist.weebly.com/military-tactics.html
越共攻擊美軍部隊的戰術,最有名的是所謂的游擊戰術(guerrilla warfare tactic),越共
擅長使用游擊戰術,使它的攻擊效益很高。游擊戰術最簡單的形式,是以小數量的兵
力去攻擊敵方較多人數的單位。當敵方的(較多人數)單位離開它的主要軍力時(基地)
時,以小數量的游擊隊,對敵方單位施予重複的打擊,逐漸地切割、消耗他們。盡量
將己方的損失控制在最小程度。攻擊計畫可以有很多種形式實施,設置陷阱、伏擊、
直接火力攻擊。當越共能避開美軍的主要軍力時,它們有時也會以優勢人數攻擊美軍。
越共的伏擊戰術
越共大量的使用陷阱和地道。他們設置了不知其數的陷阱,還有長達75英里(120公里)
的地道系統。地道可以使他們在任何時間消失,並且躲藏一段很長的時間。越共通常
在白天躲藏在地道中,利用晚上補給或出來攻擊美軍部隊。地道的優點是,可以讓越共
的兵力無聲無息轉移,讓美軍無法偵測。並在遇到危險時,可以躲藏。但是窄小的空間
通常只能允許爬行,也常遇到蛇類和有毒的蚊蟲。而且整體來說,地道系統的補給並不
太好,人員躲藏其中,也會面臨不小的風險。但是儘管有這些缺點,地道系統仍然是成
功的,而且被認為有助於他們打贏這場戰爭。
美軍戰術
不同於越共部隊,美軍有大量的經費可以使用,他們也擁有科技比較進步、比較充足
的裝備,美軍部隊使用轟炸機、大量的砲兵、凝固汽油彈、甚至是神經毒氣。基本上它
們都算是有效的武器,它們很容易造成大範圍的損壞,但也同時容易傷害範圍內的越南
平民。所以當他們使用這類武器時,通常也會傷害大量的無辜平民。因為這些武器的
AOE(有效範圍)很大,即使使用在敵軍區域,周遭的一般平民百姓還是有人受害。
因為越共使用大量的游擊戰術,美軍部隊很常常派遣巡邏隊去尋找敵軍的蹤跡。雖然
巡邏隊有時是成功的,但也有高傷亡率。因為巡邏隊容易被看見,甚至被設陷阱、
容易被伏擊。這也開始摧毀美軍部隊的士氣,當他們理解到自己被自己軍隊當成誘
餌,當他們遭受攻擊時,美軍的飛機轟炸和大砲砲彈,才知道要打哪裡的敵人。
美軍有使用直升機的優勢,直升機讓美軍可以很快速的部署在很遠的地方。當遭受攻擊
時,只要能清出一個降落區,他們就可以迅速撤離。直升機對比於越共的人力徒步行
軍,這是一個很大的戰術優勢。
<<以下圖片可以用滑鼠點擊放大,可以看清楚圖片中的中文字>>


















選輯文章二
https://www.bbc.co.uk/bitesize/guides/z89hg82/revision/4
美國的戰術可以用英文縮寫簡稱為BEAST

B: Bombing 轟炸
詹森總統命令對被北越進行戰略性轟炸,包含對北越首都-河內的轟炸,和對越共的軍
事基地和補給路線(胡志明小徑)的轟炸。這也就是任務代號滾雷行動。美國最終可能丟
下三百萬噸炸彈,比二次大戰中的歐洲還多。但是轟炸因為叢林地形而有高度的不精
確性,同時北越也缺乏工業目標。(註:這篇文章對轟炸的彈藥總量,與維基百科差異
很大,但據我自己交叉比對資料,應該是維基百科比較正確)

E: Escalation 升高
詹森總統慢慢地升高駐越美軍地面部隊的規模。駐越美軍從軍事顧問的角色,轉變為
直接駐防戰鬥部隊。1965年時,只有兩營的海軍陸戰隊駐防於峴港,保護當地的軍事
基地。但是1965年6月時,詹森總統另外送了10萬名部隊進入越南。而1966年底,又
加送了另外10萬名部隊。

A: Air and Artillery 空中攻擊及砲兵
美國部隊被送去巡邏,如果越共攻擊他們,會由空中及砲兵加以支援。但這摧毀了士兵
的士氣,因為他們明白,自己是誘餌,引誘敵軍出來攻擊。

S: Search and Destory 搜索和摧毀
從1965年開始,美國軍方開始執行一項政策,派遣巡邏隊進入越南的叢林和村落,執
行所謂的"搜索和摧毀"政策。這通常代表了,美國士兵將成為越共游擊隊良好的攻擊
目標,而且叢林中的越共人數也可能比美軍士兵多。這個戰術也導致很高的平民傷亡
率,摧毀村落、屠殺平民(像My Lai美萊慘案),這些都損害了美軍的信譽。

T: Technology 科技
美國仰賴高空轟炸機丟下大量的炸彈來轟炸河內。他們使用噴射機丟下燃燒汽油彈,
裡面有種化學物質可以燒灼皮膚直到見骨。在可疑的越共據點,他們丟下橙劑(一種
強力落葉劑),讓叢林中的樹葉落光。直升機被用來快速部署軍隊,尋找和摧毀越共
游擊隊。電視宣傳被美國用來宣傳"屍體計數"(body count)的成就,並用統計越共
的巨大傷亡,爭取美國民眾的支持。

越共的戰術以英文字母可以簡稱為PEG

P: Peasants 農民
越共尊重村落中的農民,甚至幫他們處理農田中的農事。農民也對越共提供食物、
掩蔽所。

E: Enemy 敵人
土地被共產黨從地主手中拿走後,會被分配給農民。越共會在農民之間散佈一種
恐懼,若美軍或南越政府取得控制權後,會從農民手中取回土地。越共對美國士
兵使用很簡單的戰術讓美國士兵感受到挫折: 敵人進攻,我們就退卻;當敵人紮
營時,我們突襲;當敵人疲勞時,我們攻擊;當敵人撤退時,我們追擊。

G: Guerilla 游擊戰
當越共戰鬥時,大部分只打他們有把握贏的戰。武器包含了匕首、短劍,和得自
美國巡邏隊的爆裂物。簡易的陷阱從削尖的竹子、地雷、手榴彈、到大砲的砲彈
。越共不穿制服,也不是只出現在特定地點。他們可以經由隧道輕易地逃到叢林
中。每一個工作節點(cell)都很小,就算被抓,也無法經由刑求虐待取得太多的情
報。


越共兩大戰術的省思
地道戰術
說實話,閱讀越戰相關的文章,即使經過那麼多年,我個人還是想不出對付越共
地道戰的好方法。就算現在是2019年,世界已經存在更多的先進武器,即使有
這些先進武器加持,我還是找不到好方法,可以消解美軍面對這個戰術的劣勢。

或許有個可能是,引入(利用大型抽水機)某條溪流的河水,整個灌滿地道系統,並
且持續灌滿好幾個月的時間,讓整個地道崩毀無法再被利用。當然這只是想法而已
能否經過現地的考驗,可行性如何,沒做過更多調查,是不知道結果的。

越戰是一場前後達十多年的戰爭,我相信地道系統一定是慢慢發展出來的,越共
士兵在地道中,也要忍受非常艱苦的環境,整個軍隊若沒有強大的意志力,是辦
不到這點的。而且別的國家是否複製這個方法,我也覺得很有疑問。

游擊戰術
敵人進攻,我們就退卻;當敵人紮營時,我們突襲;當敵人疲勞時,我們攻擊;
當敵人撤退時,我們追擊。面對這樣刁鑽的戰術,我個人認為只有攻勢作為,
也就是直取對方的指揮中樞,才有辦法消解這個戰術。

若是守勢作為-純防禦,則很難應對這個戰術,除非我們能爭取到當地民心的幫
助,對敵軍行動有良好的情報,能確實消滅游擊武力,也就是說爭取民心,讓
游擊武力沒有良好的滋生空間。但除此之外,我沒有更好的想法。我想有興趣
的讀者,請再自行參考游擊戰的專書。


指揮官的戰略
雖然本網站的視角,希望從軍事指揮官的角度出發,不想著墨太多的政治層面考
量,以免文章的範圍太廣,內容太多讓讀者失去耐性,但唯獨本案例需要先從比
較大的層面分析下來,讀者或許可以得到比較好的理解。

無法找到達成目標的手段
要寫越戰的戰爭分析,很難不把焦點集中在: 為什麼美國會輸? 因為它太超出我
們的想像,有軍事科技的優勢,通常也是勝利的保證。至少這是我個人研究戰
爭歷史二十多年來的"心得",每一場我讀過的戰爭,無一例外的,科技優勢幾乎
等同戰爭勝利。如果雙方的科技在伯仲之間,勝負才會由其他因素決定。

這場戰爭一定是某個因素大於科技優勢,才會讓美國黯然撤兵。這個因素是甚
麼? 首先我想到的是,美國進入這場戰爭時,沒想清楚戰爭最重要的"理則"(至
少我認為這算是理則,但我不敢說你一定認同)。

戰爭是一種暴力的極致使用,手段是殺死人的肉體,目的是讓這個肉體的抵抗
意志也隨之被消滅。人類之所以會戰爭,基本原因主要是兩方的意志不一樣,
而且想屈服對方的意志,讓對方順從你。國家通常會有人民、軍隊、軍事領導
人、政治領導人幾個階層的人組成。國家意志通常以政治領導人的意志為意志
。戰爭的目的是改變敵國政治領導人的意志,使他屈從我方意志。戰爭有幾個
結束的場景:
1. 兩方的政治領導人"預期",戰爭的"損失"會超過他"心理上"所能承受的地步。
2. 雙方軍隊衝突之後,有一方的軍隊無法阻止敵方軍隊"獲得最後勝利"。"最後
勝利"會導致政治領導人肉體被消滅(獲勝比較常見方式是,佔領的土地,或是一
方軍隊大部分被消滅。簡言之,就是一方無法再抵抗,或捲土重來再抵抗)
3. 某一方的政治領導人肉體被消滅,他的下屆領導人改變他的主張,也就是他
所代表的意志也隨之灰飛煙滅。
以上幾個結束戰爭的場景,如果我們把二次大戰後的幾次戰爭,做個列表,大
概是這樣的

<>2019年ISIS戰爭,伊斯蘭國首都被占領,而後再以巴格達迪(ISIS領袖)死亡做終結
(場景三)。但目前駐防在前伊斯蘭國境內的各方軍隊,仍舊防範伊斯蘭國的成員,捲
土重來。
<>2003年伊拉克戰爭,伊拉克全境被美國佔領,11月美軍抓到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作
為結束(場景三)。
<>2001年美軍入侵阿富汗,塔里班雖然被趕出首都喀布爾,但仍占有一定的阿富汗土
地,領袖人物也未死亡,戰爭仍然算持續中。而且雙方有可能談和。
<>1991波斯灣戰爭,伊拉克軍隊被趕出科威特,且軍隊幾乎被全滅無力抵抗。(場
景二)
<>1982年福克蘭島戰爭,阿軍在福克蘭島的駐軍投降,應該算是以(場景二)結束。
<>兩伊戰爭,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伊朗領袖何梅尼,鑑於戰爭的損失太大,雙方
結束戰爭。(場景一)
<>1973贖罪日戰爭,以埃前線應該算是以(場景一)結束;以敘前線應該算是以(場景
一偏向場景二)結束。

其實戰爭結束的場景,我雖然大致分成這三類,但是中間還有很多的變形。這邊先
不談細節差異。我其實想指出的是,若政治領導人的意志頑強。戰爭其實必須打到
場景三才能完結。在現代,家族繼承的君主制已經非常少數。一國的領導人通常是
經過一番努力才能當上國家領導人的位置,在競爭的環境之下,昏庸的人通常爬不
上領導人的位置,意志薄弱的人通常也上不去。

場景拉回越戰,美國雖然逐步升高戰爭,但他的政治領導人可能沒想清楚可以讓戰爭
結束的場景為何? 美國的領導菁英,似乎都只"假設"(場景一)即可結束越南戰爭。當
然我認為他們思考時,一開始也不是想直接"消滅"北越,首要目標應該是不要"打輸"
北越。一開始介入戰爭的目標,只是設法讓越南變成第二個韓國。整個戰爭的的基
本戰略都是,幫南越政府軍(甚至使用美軍)守住領土。後面為了加強壓力,再利用空
中轟炸,希望壓迫對方的領導人讓他們覺得應該要停止"損失"。但很可惜的是,北
越的政治領導人,沒有如他們預期般的因為損失而願意妥協,他們堅持抵抗下去,
其實在很多的戰爭場景中,不管己方的戰局如何不利,領導人堅持自己的抵抗意志,
實在並不少見。就算我們只看第二次大戰、及二次大戰後的戰爭,如二戰中的中國、
英國、德國、被丟原子前的日本、1948年獨立戰爭的以色列,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

二次大戰後,因為國際局勢中的多了一個聯合國的角色,任何衝突,都有引發第三次大
戰的陰影(可能導致核武器毀滅人類),現代的文明、民眾的觀感也不太希望戰爭打得太
殘忍-毀國滅族,所以這種打到領導人你死我活的結束場景才慢慢變少,但對一個決策者
來說,你能夠用"你的對手"會受不了損失而停手,當成自己的預期目標嗎?

我相信任何一個剛步入戰爭的領袖,應該很少一開始就設定成你死我活。這一場戰
爭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美國的政治領導人,並沒有設定正確的戰略目標,美國的
手段和目標無法匹配。即使戰爭拖延了10多年,美國還是沒辦法找到適當的手段,
來達成他的目標(說實話,即使我在五十年後的今天來看,我自己也想不出好方法)
。簡單的說,美國採用的方法,一直無法打擊到北越在意的戰略重心。威斯特摩蘭
將軍最後想要動用核子武器,我相信他也認為目前的手段,已經達不到屈服敵人意
志的目標,所以他想要嘗試新方法。可惜的是,政治環境無法配合,手段上容不得
他做太激進的改變,我自己捫心自問,我也只能坐困愁城。

越戰後幾次的美軍軍事行動,例如1983入侵巴拿馬、1991海灣戰爭、2003伊拉克
戰爭,我覺得美國的目標都相對明確許多,也不把希望放在敵方領導人自己"主觀
的認輸",而是把目標設在我方可以強制的"場景二或三"。我不敢說是這是越戰的
影響,我也不知道這樣的想法是否影響了後面世代的美國領導人,但或許你可以
參考看看。

這三個場景,場景一和場景二、三有個重要的區別,場景一的停止條件是,敵方
領導人"自己主觀"的認為損失太大了,不值得繼續戰爭。而場景二、三則是我方
可以強迫施加對方的,就算對方領導人不放棄抵抗,但也"由不得"對方。

有論者認為,越南非美國的核心利益,這場戰爭不牽涉美國的領土,美國也不會
因此被消滅,因此可以對此戰爭做停損動作。我在美國當時的國防部長麥納瑪拉
的回憶錄,看過這個論點,我不能說這個論點錯誤,但發動越戰的原意是不想失
去南越,現在不僅失去越南,多年來花了大筆費用、高達五萬名的士兵損失,以
這樣的論點當成退出戰爭的理由,只能說,發動戰爭前的考慮,或許應該更謹慎
些。美國決策者看來只是直覺性的反應越南危機,缺乏長遠且合理的戰略思考。
但畢竟這是拿人性命做賭注的死生大事,不是船過水無痕的一場遊戲。承擔大局
的決策者名字。會永遠掛在這件事的歷史上,成功者,受人萬年景仰;失敗者,
雖然不會像希特勒一樣受人萬年唾罵,但他的名字永遠和這件不光彩的事,掛在
一起。


有關於越戰的分析,沈明室教授的分析文章對美國的戰略指導,有個歷任總統的
簡單列表說明,建議您可參考
http://www.tisanet.org/quarterly/10-2-6.pdf


墨漬戰略(Inkspot strategy)
墨漬戰略是一種軍事用語,通常用在綏靖戰爭。顧名思義,就是把吸飽顏料的水
彩筆,在圖畫紙上,以環形動作,在圖畫紙上灑出成環狀的墨點,慢慢將整個區
域占滿。是使用人數相對少數的部隊,想征服大範圍的、有敵意的區域,所採取
的一種部署戰略。佔領軍剛開始先占領少數的安全區域(點),再從安全區域擴展
新的安全區域,直到整個範圍變成安全區域為止。

1966年以前美軍在越南南方的地面作戰戰略布局,即以北緯 17°線至西貢的沿
海基地為據點,逐漸構成環形防御的戰略態勢,並逐步向北擴展。墨漬戰略在
2001年阿富汗入侵戰爭後,美國聯軍(NATO北約組織的軍隊)對阿富汗境內的反
叛亂綏靖作戰;2003年伊拉克戰爭後,美軍對付伊拉克境內的反叛亂戰爭,都
使用這個方式部署部隊。基本上,佔領軍面對叛亂軍的游擊戰,大都以這個方
式部署。這個策略有三個階段,佔點(通常是城市)、保線(維護交通線)、擴面
(確保一個範圍的區域安全)。

佔點通常是派遣小數量的軍隊駐紮,保線就是維持交通線(補給線)順暢,通常是派
軍隊押送補給車隊。擴面則是派遣巡邏隊到周遭區域進行武力巡邏,尋找敵方的武
力並殲滅。因為已方部隊無法長時間駐留在巡邏區,通常會使用不同程度的手段,
防止當地民眾協助叛軍。例如連坐、恐怖報復等手段多管齊下。這個場景中,情報
是很重要的資源,有好的情報才容易消滅叛亂軍。當然誘使叛亂軍窩裡反、告密、
和解,相關聯的手法也是很多。綏靖作戰VS叛亂的游擊作戰,也有悠長的歷史,只
是一直沒躍昇成戰爭史的主流。有興趣的讀者再自行查找資料。

美國在越戰期間,除了派遣大量軍隊,使用大火力武器外。一直沒有得到太有效的成
果,美國自己也很著急,也嘗試很多非傳統性武力的方法。嘗試的方法中,有導入心
理學、社會科學的研究的,主ˋ要想探究為什麼農民會支持越共,又有甚麼方法可以讓
美國爭取民心的支持? 除了火力、部隊以外,這是我認為這可能是比較有效的面向
,可惜美國還是沒找出可行方法,越戰還是黯然收場。其他面向的研究在<<軍事科
技幻想工程>>這本書的第十章中,有部分的描述。請自行查找。其實由此可知,為
什麼戰略是一門"雜學",因為它牽涉的知識領域太廣泛,雖然戰略主軸的事情都不難
領會,可是若牽涉到細節,其範圍和深度可以很牽連很廣,對一個領導戰爭的人來說
,你還不能說它和戰爭無關,也無法直接排除。所以常有人說"戰略領域"需要的是
"通才",將軍的英文General 字義,大意也是全面的意思。

戰略村
戰略村計畫的英文叫"hamlet"(頭盔),真正的起源是哪裡我並不清楚。但是我從孔令
晟老師那邊,知道這個計畫的起源,應該是想仿造1948年起馬來西亞英軍對抗共產
黨叛亂的經驗。馬共的叛亂,在1960年代,算是被成功的弭平。其中的一個方法,就
是設立所謂的戰略村。
詳細內容請參考馬來亞緊急狀態


戰略村的方法,簡單的說,其目的是想將叛亂份子和一般的民眾(農民)隔離開,戡亂
戰爭棘手的地方,就是本土的游擊隊員容易受到當地民眾的支持,取得食物及庇護
處所,也易於取得情報。戰略村簡單的說,就是將農民,集中到一個有佔領軍設防
的處所,農民在新的位置(村落)繼續生活,因此可以和本土的游擊隊員隔開。不過這
牽涉太多內容,這邊不適合做太詳細的介紹,請讀者再自行參閱其他資料。

我只說明它最重要的一個缺點,因為農民離開了他世代所居的農地,舊的土地財產被
迫要放棄,新的農田和新的生活環境,都會面臨很多新的問題,農民一般不會心甘情
願的主動配合。馬來西亞的戰略村雖然對剿共有成效,但同樣也碰到很多的問題。南
越想施行戰略村,則面臨更大的挑戰,因為他們的官僚系統更加腐敗。官員假借農民
搬遷的指令,侵占農民的土地,形成了很大的民怨。當然其他的問題不足而一,最後
則不了了之,這篇文章無法一一細說,請自行查看相關資料。

滾雷作戰
這場戰爭延續了十多年,美國當然也不會只是束手無策、坐以待斃,等待失敗的到臨
。滾雷行動,我認為是美國最重要的,期望最多的,對北越施加壓力的方法。雖然現
在我們知道以結果論,是失敗的。但如果我們站在當時決策者的角度,鹿死誰手還不
知道。

滾雷作戰的內容我不想談論太多,但我自己的體會是,從二次大戰的對德轟炸,太平
洋戰場的對日轟炸,到越戰的滾雷作戰,即時對對方的破壞再大,但對方總是能堅持
下去。即使轟炸的心理效果影響很大,但要變成一個具保證性的戰略工具,看來還是
有困難的,派地面的軍隊去佔領對方的領土,雖然速度比較慢、花費的資源也可能比
較多,但看起來是比較能保證對方放棄抵抗意志的方法。

或許比較平衡的方法是,空中轟炸與地面攻勢並進,兩者無法偏廢。空中攻擊的轟炸
會有製造壓力的加乘效果,但唯有地面攻勢的成功,才能具有保證性。若對方領導人
因為空中攻擊就放棄抵抗了,那當然最好。但若不願放棄,其實炸久了,對方領導人
也通常會習慣就是這樣,即使二戰時,德國幾個大城市被炸成一片廢墟。日本幾個大城
也是滿目瘡痍,但是看起來,只光靠傳統轟炸並不能讓對方領導人的放棄抵抗意志。

1991年波灣戰爭、2003年伊拉克戰爭,美軍轟炸巴格達,看起來主要以妨礙伊拉克的
軍事指揮系統為主,當然也可能是美軍不想誤傷太多平民,這個就留待決策者依照自
己的情境需要去思考作為了。

當然我們沒談到丟核子武器的場景,我認為這超過網站想討論的範圍(傳統軍力)。

搜索與摧毀策略
其實搜索和摧毀戰略,本來就是占點、保線、擴面的第三個部分,得益於直升機的運
用,美軍或許可以更快的部署地面部隊,加上砲兵及空中近接支援,越共的傷亡對比
美軍是可怕的10~20倍。但是很可惜,馬共當年的處境和越共完全不同,越共除了受
到民眾的庇護外,更可以利用外國邊界基地和地道,行蹤更加難捉摸。英軍比較多的
機會是埋伏伏擊敵人(雖然很花時間),美軍則是被人埋伏。雖然從數據來看,越共的
傷亡比較多,但自己的部隊執行者,卻心知肚明的知道,這個戰略效益並不好,甚至是
沒效果的。加上士兵感覺被利用當誘餌,難怪士氣會暴跌。

我自己是不能明白,為什麼搜索與摧毀會變成一個被凸顯的戰略,也許美軍想要一
個可以抬高士氣的"口號",但是從宣傳戰來說,這個口號算是一敗塗地的。不凸顯
可能在部隊的士氣上,可以稱得久一點。


執行力&士氣
有關於執行力和士氣方面,我覺得北越/越共的組織雖然比美軍原始,但表現出來的
執行力結果和北越指揮官的預想差異不大。即使從戰爭的傷亡數字來看,北越高達
117萬人,但是北越/越共基本上,都還是能進行他們想要的行動。春節攻勢有超過
100個地點被同步攻擊,雖然最後沒有成功,但我認為這是北越領導人對南越發生
大規模起義的設想條件太樂觀,和各級部隊的執行力&士氣無關。

戰爭其實充滿了各種可能性,除非一方一面倒的被壓著打(例如: 2003年的伊拉克戰
爭,本場戰爭開始後,幾乎毫無懸念的,伊拉克一路輸到底)。否則每個重大的轉折
點,都可能造成勝負換邊。以春節攻勢來說,這個危機雖然最後導致美國民心,厭
棄這場戰爭,但其實北越/越共的巨大損失,也讓北越的領導團隊,產生路線之爭。
假若當時北越的領導層因為受不了損失,甘願和談,或許現在東南亞的政治版圖就
會不一樣了。其實你若是當時的美國決策者,你不曉得北越/越共在春節攻勢後的巴
黎和談是否是真心的。若北越的領導人更迭了,甚至是人沒換,但是面對問題的心
態變了,都可能讓北越認真去和談,那歷史就改寫了。這也是當時的決策者和歷史最
大的不同點,決策者對每個狀況。都面臨了大小不一的"不確定性"(就是揣測未來的
未知姓)。但我們閱讀的歷史,確只是平鋪直敘已經知道的情節。讀者很難光從歷史
描述中,去體會當時決策者所面臨的不確定性。


另外兩個部分可看出來北越/越共的執行力狀態,第一是美軍轟炸胡志明小徑。
1964年底美軍B-26轟炸機開始轟炸胡志明小道,並以UC-123飛機噴灑脫葉毒劑,一直
持續到1965年幾乎每天都有美方軍機往寮國進行轟炸,造成北越軍重大的傷亡。面對
瘋狂的空襲,「胡志明小徑」的運輸車必須夜間行駛。從1964年到1967年四年之間,
美軍總共出動戰機18萬多架次空襲「胡志明小徑」,就算北越部隊約有4.6萬車輛毀
壞,但總能很快的修復受損的運輸路線,補充運輸車輛(中共的支援),使得美軍的轟炸
終始無法奏效。一直到戰爭結束,美國始終無法根除胡志明小徑的問題,使得北越軍
的作戰物資始終源源不絕。

另一個是地道戰的方面,地道戰細節如上所述,地道戰雖然是美軍的噩夢,但對駐紮
在裡面的越共游擊隊的士兵來說,生活條件不佳、幽閉恐懼症的影響,能執行地道戰
的作戰執行,也超乎想像。越共士兵能持續利用這個戰術對美軍做鬥爭,除了越共士
兵的士氣很重要外,相關單位的各種支援也都要到位才行。

另一個我想談的問題是滾雷行動的組織權責問題,軍隊通常是一個國家中最大的組
織,身為一名軍官,我們希望他有能力看出事情執行時的阻礙之處,並加以改善。
據中文維基百科的描述,滾雷行動中,命令&幕僚&執行單位,中間疊床架屋,整個
命令資訊流程不具效率。這個案例值得一名軍官花心思好好研究。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B%9A%E9%9B%B7%E8%A1%8C%E5%8A%A8

如同越戰正文所描述的,美軍的地面部隊在春節攻勢後,遭遇到很大的士氣危機。
當然因素是複雜的。身為一名領導軍官,這些情節是值得你細細去體會了解的。
我自己認為造成士氣崩解最大的原因如下:
1. 己方的戰術效果不大(持續一段時間,且看起來還會持續下去)。
2. 自己被當成準備犧牲的誘餌。
此外,在外國環境作戰,美國民心不支持...,我相信都有綜合性的影響。但是對長期
服役的飛行部隊,我沒看到文章特別描述此類問題。因此士氣對專業兵種或長期服役
者的影響,我想是值得探究的。不過越戰之後,美國陸軍確實改變徵召的政策,即使
是不太需要特殊技能的普通士兵,陸軍已經不使用義務役士兵。全部都以職業士兵組
成。

職業士兵是否就表現得比較好或士氣狀態比較能控制,很抱歉我沒閱讀到文獻,無法
下此定論。1991波斯灣戰爭、2003年伊拉克戰爭,美國一路打得很順,無法比較出
職業士兵對士氣的影響。

後記
最後多出的一小段,我想談談戰略的學習問題。閱讀戰爭史,到底對於一個未來決策
者的"效用"是甚麼? 這是一個大哉問的問題,剛好利用越戰這個案例做一個深入的檢討
。克勞塞維茲在"戰爭論"寫道,他認為戰爭中的"絕對理論"是根本得不到的,主要有三
個因素: 一、精神因素很難估計,也很難找出規律。二、對方的反應,很難找出規律
(對方的反應,還可能因為你們之間的互動過程變化而變化)。三、一切信息都有不確定
性。

相對的,他認為所謂的戰場理論應該是一種"探究"而非信條。所謂的戰爭原理和規則,
用意是給決策者一個參考的思考框架,以利他被"訓練"去實施行動。(我認為這一小句
應該改寫成"以利他可以思考如何去實施行動","訓練"應該是當他閱讀戰史資料,磨
練自己或訓練自己,做心智思考"訓練"。)戰爭原理或規則,不是建構一個旨在戰場
上"實用"的代數公式。

以上的話語,基本上適用在戰略層次的問題上,通常是戰場指揮官以上,乃至國家決
策者,需要先理解、先注意這個前提,對於越底層的部隊,則要給他們相對比較多的
規則和相對固定的行動方案(戰術應對方法),這樣才能訓練部隊。
註: 若讀者有興趣閱讀戰爭論,我不推薦鈕先鍾老師譯的"戰爭論"。我推薦大陸
商務印書館2017年印的"戰爭論",請參閱第二篇戰爭理論,第二、三、四章。

太理論性的話語,讀者可能不好理解。但我們套在這個案例上,剛好可以做一個很好的
詮釋。如果你還沒深究越戰時,一般人通常會認為船堅炮利(軍事科學大幅超前對手)幾
乎是勝利的保證。二十多年來,我自己研讀戰爭史,我認為確實可以這樣解釋大多數的
戰爭。除了船堅炮利這個因素之外,我找不出其他有這麼高勝率的主要影響因素。其他
因素如: 比對手多的兵力、指揮官獨特的戰略、一個軍隊的執行力&士氣比別人厲害。
這些其他因素雖然對某些戰爭的結果有影響,但勝率都沒有船堅炮利那麼高。

可是船堅炮利是勝利的保證嗎? 船堅炮利算是戰爭中,贏的法則嗎? 我認為看看越戰例
子中的美國,即使他有船堅砲利的優勢,他依然有打不贏的戰爭。

每一場戰爭中,影響勝敗因素的因子,權重可能不一樣,連帶的使勝利方法也跟著變化


美國在越戰中使用的方法,除了滾雷轟炸外,戰略村、墨漬戰略、搜索與摧毀,幾乎
都學自英軍在馬來西亞第一次剿共的經驗和方法。但是英軍能夠成功,但美軍卻失敗
了。原因何在? 當然我們可以簡單地說,因為兩者個國際形勢、環境、對手狀況差異
很大。但是我需要反問一個問題,有哪兩個戰爭會是相似的呢? 多相似算是"相似"。
拿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和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來說,就算是兩方對手一樣,美國vs
伊拉克、雙方武器可能各自和上一場戰爭相似,但除此之外,若對兩場戰爭做仔細列
表,我相信一般人都可以寫出幾十條不一樣的地方。意思是說,每一場戰爭都
己的獨特性,上一場戰爭發生的情景,"不一定"全部都會發生在下一場戰爭中。當事
務沒有重現性時,或重現性的比率無法確定,你想找出其中的規則,根本是不可能的
。克勞塞維茨和我,基本上認為,戰爭中屬於戰略層次的事務,很難對重現性定出規
律。當談不上重現性時,你學習採用舊方法來應對你自己的戰場,就"不一定"保證會
成功。因此他認為,即使有人整理出來所謂戰爭的原理或規則,對戰爭的高層決策者
而言,頂多是一個參考的索引而已,它不會是一個可以固定不變的"實際應對"的方法
。同樣的,我則往前推演一點,我認為,你從歷史學到的方法(不管她是不是有規律可
言),也"不一定"會讓你在新戰爭打勝仗(就算軍事科技比較進步,雖有比較高的勝率,
但也不是必勝的保證)。

但這個"不一定"是個中性話語,不一定"可以",也不一定"不行"。除了歷史會知道結
果外,很抱歉,不會有人在決策的當時,就可以預先知道。

所以克勞塞維茨強調"天才",唯有天才能洞悉整個戰爭中如何才能爭勝,如何做最適
當的估計,如何想出好方法。但是討論這一點不是網站的目的,而且這一點也不知道
怎麼討論。網站還是收斂回--戰略的學習。看起來,戰略的學習,並不是教科書念一
念,內容記得越熟越多,就可成為一個好將領。因為"知識"不是"創造勝利方法"的唯
一因素。如何"創造勝利方法",從學問的層面,我們知道的還太少。而戰爭的變化也
太大,每場戰爭該考量的因素可能根本無法計數。寫文章的人,很難完整的勾勒戰爭
中,全部該考量的因素有哪些。除此之外,創造方法或應用方法的理則是甚麼。甚麼
是萬用必勝的方法? 很抱歉,至少我是沒有答案的。我認為我們只能給你一些形塑你
基礎概念的歷史資料,了不起再給你一些我們"主觀"的意見,說明我們覺得影響性比
較大的因素,並藉由引導討論,或許可以指引你去做相關思考的訓練,但我們無法直
接了當告訴你成功的方法是什麼,那必須是你自己想出來。

完全沒有歷史知識的,或歷史知識薄弱的人,在評估自己及對手時,或在設想戰略方
法時,如果腦中的相關知識的密度不夠,他的評估、他想出來的方法,就很容易遠遠
的偏離現實。他成功的機率,會比知識充足的人低很多。戰略這個知識領域,目前還
只有1~200百年的研究,學習和研究的方法都還不算明確。而戰略的應用層面更是難
上加難。戰略應用的場合,通常是兩個敵對國家(或類國家團體)的精英領袖,相互之
間的比試。除了比智力、也比忍耐力,更比國家各方面的資源對抗(軍事資源、經濟
資源、人口資源、土地面積)。因為雙方在意志抗衡時,除了要想方設法打敗對方外,
也要讓他輸得透徹,不可以(或短時間不可以)讓他再反悔,或沒有餘力可以反悔。所
以戰爭基本上是雙方窮盡一切(可動用)資源的鬥爭。在現代社會中,能當上國家領袖
的人,通常聰明才智都不在話下。戰爭是一個鬥爭場合,競技場中不僅是和聰明的對
手比試,賭注籌碼更是人類的最高價值--生命。所以在戰爭中爭勝,不會是一件簡單的
事。這中間即使理出法則,也都會是關於戰爭本身的現象做部分解釋,某場戰爭中,
人所使用的爭勝方法,在未來的戰爭是否會重現?則有賴未來戰爭的決策者,依據自
己實際的環境,自己去考量。書本或文獻中能寫出的環境考量因素,實在是太少。想
當然,要能正確預測出某場戰爭中你對手的方法,然後告訴你應該採取何種對策。更
是不可能的。


Pages: [1]
View full version: 1961~1975 越南戰爭

Privacy Policy隐私政策
When you use our website,your information will be protected properly. 当您使用我们的网站时,您的信息将受到适当保护。
We understand this is a big responsibility and work hard我们知道这是一项重大责任,因此我们会努力保护您的信息
to protect your information and put you in control.并使您的信息受到控制
This Privacy Policy is meant to help you understand本隐私政策旨在帮助您了解
what information we collect, why we collect it, 我们收集哪些信息,为什么收集这些信息,
and how you can update, manage, export, and delete your information.以及如何更新,管理,导出和删除信息。
for more information, check here.有关更多信息,请按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