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Publish time 2020-10-3 08:00:02

漫談戰略~戰略知識?戰略素養?

作者: 陶盛濤

戰略領域的知識(資訊)太過龐雜

         20年前我念研究所時,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的同學來自各領域(語言、理工、哲學、政治、外交),一則招
   收的學生並沒有學系限制。二則是老師們也很強調戰略是通才(雜學)之學,基礎是哪一個領域並不重要。我自
   己的論文指導教授-孔令晟,雖是一個將軍,但在從軍之前, 卻是北京大學化學系的高材生,當時他的師長無
   不希望他能出國去深造,往學術領域發展,但對日戰爭的爆發,使他毅然決然地從軍報國。另一位老師,鈕先
   鍾老師,為南京大學理工科出身,因為翻譯戰略、戰史書籍非常多,所以無師自通的踏入戰略領域。研究所的
   學程一半在國際關係(政治學門的一個領域),另一個領域的戰略學門,當時研究所因為師資的關係只有孔令晟
   老師的大戰略通論、鈕先鍾老師的戰略思想史,李子弋老師的孫子兵法比較和戰略相關。雖說研究所的課程,
   老師教的課不是重點。但在選擇碩士論文題目時,猛然的回想多年來所念的書,兩年來在研究所的學習,一下
   子想將戰略兩個字說清楚,還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做一篇邏輯嚴謹的學術論文,只是想將我的感想寫下來,或許可以對青年軍官
   或民間有興趣的人士,提供我個人的意見,若讀者覺得有理,可參考更多我的說明,建立自己的戰略的背景
   知識。若覺得我在胡說八道,那就請上一頁。我認為戰略議題所牽涉內容,太過複雜,每個人都只看到或想
   到一小部分。加上主觀見解每個人都不同,容易變成瞎子摸象外加各說各話,我也不敢說我說的話就是真理
    ,可以放諸四海一統標準。後面還有一篇說明人類理性思維的過程,或許對這個現象有我個人的解答。我先
   用條列的方式,將我對"戰略"是甚麼的個人意見寫下。
   一、 目前書籍和學術論文的討論,多半以李達哈特的定義,來說明戰略的意思。李達哈特將它定義為
         "戰略為分配和使用軍事工具,以來達到政策目標的藝術。"
   二、 我自己看的眾多戰史書籍或古典的戰略經典書籍,戰略比較多在描述"戰場上指揮軍隊應付對方行動的方案",
      也就是和國軍辭典中定義的野戰戰略相似
   三、 我自己認為: 戰略是軍事領域戰略層級指揮官的決策思維後(Decision-Making),想出的對付敵人的方法 。
         雖然我將"戰略"的重點放在軍事領域戰略層級(師的層級以上),可是對指揮官的思維邏輯來說,小從個人
         打鬥,大到國家領導人在敵意環境中的應對方法,雖然所需的知識範圍不同,但其實從決策的邏輯和程序來
         說,我認為差異其實不大。

戰略文獻的閱讀前提
   
       這邊必須談論了戰略學科的一些書籍和念這些書籍的前提,我主要想告訴讀者,其實戰略的"書"
和"文章",和其他學科的教科書有很大的不同,你的現實環境問題,通常不會只"套用"書中的某些方法就可解
決,書或文章的案例,不管多新,只要它被寫下來',"它"就算落伍了。即使它沒有"時代落伍"的問題,"它"的
環境(地理位置、國家狀況、武器狀況...)必定和你的現實環境不一樣。就算是你的運氣很好,你找到非常相似
的案例,但最少都會有指揮官換人的差異。1956年的以色列入侵西奈,有個重要的位置是阿布阿格拉,1967年
6日戰爭,以色列在這個位置,又打了一次。有些文獻將兩次戰役簡單地化約成,1967年的以色列"記取"1956年
的教訓,所以取勝。但實際的狀況,絕對沒這麼簡單。但可惜的是,沒有文獻會去詳細比較差異,因為那是寫
書的"基本預設",而且"書"還有自動尋找"規律"的傾向。就算真的有文獻想呈現差異,你也大概會覺得資料多到
念不下去,或者寫這個東西的人是"智障"。我只能說,真實環境和書中的世界所呈現的資訊量,是完全不同的
兩回事。念戰爭史,必須先有這樣的觀念,不管書中的情境多麼類似你的現實環境,讀者一定要細細思考你考
慮的行動方案,是否能符合現實狀態,而不是僅憑書中的描述,就讓你有成功的"自信"。

    個人認為,一般的讀者不太容易弄清楚【知識】所代表的精確含意,很不幸的,如果不做進一步學術層面的
探究,幫助讀者理解這個前提,念戰略領域的相關書籍時,往往容易掉入陷阱,縱使沒有掉入陷阱,也容易覺
得看這本書說的好像有道理,可是看另一個作者講同件事情,但觀點結論卻可以完全不同,實在讓人無所依循。

    首先我們先探討何謂【知識】。根據維基百科,"【知識】是對某個主題確信的認識,並且這些認識擁有潛
在的能力為特定目的而使用。"從這個說法我們開展所謂的戰略"知識"的分析。在戰略領域中,如果和設定目標
、如何計劃的"知識"(也就是所謂的行動方案的知識),說它是"知識",其實是對它"過度期待"。原因出在所謂的
"確信"這個字詞上,如果你閱讀夠多的戰略書籍,你或許得到一個概念,"人數"對戰爭勝負的影響,並非如約
米尼所認為的有那麼大的影響性。但是說沒影響也不對,而是它還有很多前提,某些前提下可能是對的(在拿
破崙戰爭中,可能符合約米尼的說法,"人數"對戰爭勝負有重要的影響),但在某些前提下,"人數"對戰爭勝負
幾乎沒影響(例如: 清朝鴉片戰爭中的八里橋之戰或波斯灣的沙漠風暴)。我自己的體會是,戰略領域中,任何
"戰略知識"都很難達到"確信"的這個條件,因為從歷史的資料來看,任何戰爭勝負的影響因素都可以找的到反
面例證。即使連"科技進步性"這個條件,或許是影響戰爭勝負機率最高的因素,但是在越戰中,美軍也沒有靠
它獲勝。

       在戰爭研究的領域中,可以讓人有"確信"的知識,我認為都是針對"戰爭本身的現象"做出的結論。例如克勞
塞維茨的名言"戰爭是迫使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政治是不流
血的戰爭,戰爭是流血的政治。"做戰爭研究,首先須把"戰爭知識"分成兩個部分,"戰爭本身現象"或許比較具有
原理性,能適用期間比較長,適用比較多的戰爭。但"戰爭本身現象"的理則,卻對戰爭的決策者(擬定行動計劃的
決策者、策畫者)用不上,這些理則很難讓你形成"行動計劃"思考的指引。讀者閱讀戰爭書籍,除了想了解戰爭
外,從實用的觀點,"找出未來戰爭的應對方法"才是你努力念書的最大價值。但很可惜,"戰略知識"中,任何手
段、方法的知識【為特定目的而使用】的價值,都含有很高的不確定性。而且糟糕的是,利用模擬、辯論都沒辦
法事先確定其有效性,這件事唯有歷史能提供解答。戰爭中,某種方法的實用性,和理學學科、科學學科存在很
大的差異性,而且還很難預測,容易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從決策的角度來說,在戰略領域中,不管你念了哪種文獻,只要它的牽涉範圍,涉及了戰略層次(或更高的政
治層次),這些文獻幫你建立針對行動目的、方法的知識,從強度來說,都只能是"背景知識",而不應該你自信心
的"依據",或許這些背景知識能補充你對整體問題的了解,"刺激"你去"聯想"某個行動方案,但無論如何,你閱
讀的資料(吸收的資訊)都只是促發你思考的"線索"。主要是因為現實環境必定和書中所描述的狀況,有很大的不
同。書本上某個歷史事件的隱含性的勝利基礎,可能已經和你的當時環境不同(當然也可能相同,但這還是要由
決策者自己細細地去思考)。純粹的模仿書的某一種套路,並不一定能保證你的成功。

       1991年的波灣戰爭,勝利的過程可以簡單地歸納如下(我自己的歸納): 美軍擁有空優,利用空優讓伊拉克
部隊接近失去補給,讓伊拉克部隊近乎全盲,失去情報能力。利用左鉤拳,從沙漠位置(敵方兵力薄弱處)重擊
伊拉克軍隊的後撤路線(補給路線),逼使伊拉克不得不撤退(或至少轉變防禦方向),利用敵方撤退的混亂狀況,
還有先進武器的超遠射程,殲滅敵軍的主力。雖然二次大戰後,空優已經顯然是戰爭致勝的重要因素,但100
年後的2119年,還是如此嗎? 假設對空飛彈非常的普及,演變成大部分的士兵都會攜帶。或許勝利方程式的前
提就已經變了。我並不是要預測100年後的狀況,只想告訴各位,現在大家都認為"對"的前提,在未來並不一
定是"對"的,說不定連前提性的"重要性"都已經變化。

       這樣推論下來,我好像在主張"書籍無用論"。但實際上,我主張的是,雖然戰略領域的書籍,和其他領
域書籍的"功效上",有很大的差異。面對實際問題時,戰略學科書籍對比自然科學類的書籍,所面臨的再現
性,利用書中"套路"(解決問題的方法)得到成功的機率也大不相同。但若沒有利用閱讀書籍來幫助建立這些
背景知識,你更容易偏離實際狀況,或者你想出的行動方案,更容易偏離實際。若你不閱讀累積這些"背景
知識",你將只能憑身體力行去累積這些經驗,你付出的代價或至少是時間成本,是高昂的。(閱讀書籍的成
本相對是低廉的,所以書是知識傳播的主要媒介,人類才能因此累積經驗)

       你完全不念書,或者完全不了解歷史,你設想對付敵人的解決方案,更容易偏離實際狀況,成功機
會越低。甚麼意思呢? 下面是我自己從戰史書籍閱讀,歸納出對近代戰爭的一些觀點。
         拿破崙時代 - 利用部隊運動爭取局部優勢,使軍隊有效率的殺傷敵人,讓敵人士氣崩潰,贏得會戰,
                           全面潰逃。
         第一次大戰 - 利用戰車,讓敵方士兵"打不死"已方,敵方陣地又逐一被消滅,造成敵方士氣崩潰。
         第二次大戰 - 利用裝甲武力實施機動戰,利用裝甲武力突破對方防線上的弱點,威脅對方的戰略要點
                           (通常為補給要點),為了維持防線完整性,或為了維持部隊的補給,對方通常會撤退,利
                           用撤退造成敵方士氣崩潰,全面潰逃。
         1960年代後 - 武器上追求更高的聰明性、射程更遠,軍隊追求更遠的觀測距離,能在敵人打不到你的
                              距離,你就可殺傷敵方,爭取空優變成第一要務,陸空聯合作戰,有效率的消滅敵方的
                              坦克部隊,飛彈(對坦克、對飛機、對船艦)更加成熟。利用裝甲武力突破對方防線上的
                              弱點,威脅或控制對方的戰略要點(通常為補給要點),為了維持防線完整性,對方通常
                           會撤退,利用撤退造成士氣崩潰,全面潰逃。

       今天假設有個戰場上的A將軍,擬了一個行動方案,他打算以大量的步兵(我方100人vs 敵方 50人,我方八支
機關槍,對方四支機關槍),根據第一次大戰的經驗,我們知道敵方的機關槍可以抵銷你的人數優勢,人數及火
力 2:1 對固定陣地的防禦者,或許還不夠。可惜的是,A將軍不重視戰史,對一次大戰的背景知識不足,他直覺的
認為,兩倍的的步槍兵勇敢衝鋒,就可拿下敵人陣地。對比一個有一次大戰背景知識的B將軍,他可能會設法從外
單位調來了兩台戰車,因為他知道戰車的攻擊力完全不是步兵可以比的。當然影響一場戰役的勝負因素很多,前面
的A將軍也不一定就保證失敗,但對我們來說,可以"合理"的推測,後者B將軍的方案,成功機率比前者高。有沒有
背景知識的差異就在於此,有背景知識的B將軍擬定行動方案時,對結果的預測或許有多一些的歷史經驗可參考。
但可惜的是,實際的戰場上,有太多"不確定性的或然率"可作用的地方,不管前者A將軍或後者B將軍,我們只能"猜測"
他們成功的機率是多少,但是實際上,我們無法"確定"B將軍一定勝利,而A將軍一定失敗。在戰爭中,有太多的"機
會"因素,讓你很難預測真正的結果。

       當然我們也不希望遇到讀死書的B將軍,雖然B將軍有比較充足的知識,但他不知道戰略性的問題,其變化性
超越別的學科,只靠閱讀就帶給他無比的信心,例如戰國時代的趙括就是有名的案例。戰場上的變化多端,敵人還
可能利用某些故意洩漏的徵象,讓你上當。戰場上,小心考量,勇敢去做。或許是理論上比較好的心態。

       2019年07月,本月份從報紙上得知,美國跳過了阿富汗政府,獨自和塔里班政權談和平的事宜。我又想回了越
戰、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2001年的阿富汗戰爭。這三場戰爭中,越戰確定是美國失敗的,伊拉克戰爭美國先打敗
海珊政權,再打敗IS(伊斯蘭國)政權。阿富汗戰爭,在2001年入侵時,美國確實打敗了塔里班政權的正規軍力抵抗,
但是其後的游擊武裝抵抗,美國的超強先進軍力卻不是那麼有效。我這邊不是要比較這些戰爭的相同點相異點,但是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同意,現代戰爭武器的進步性"基本上"左右了戰爭的勝負,可是以越戰、阿富汗戰爭來說,武器的
進步性也不是保證戰爭勝利與否的絕對因素,當然中間的成因很複雜,也值得做一篇文章來分析。在這邊我只是要說
,對越戰、2001的阿富汗戰爭、2003的伊拉克戰爭,它的戰爭型態使得武器進步性的重要性下降(不是說不重要,但
已經不是絕對的),伊拉克戰爭,海珊躲藏的不夠好,被美國抓到,但他如果能逃過美國的搜捕,結果可能大不同。所
以只能說每一場戰爭都有它的獨特性,有時會"獨特"到"前提改變"。因為戰爭的變化性太大,書本的知識就算下了某些
結論,但那個也只不過是作者自己的解釋,所以當你要引用為參考例證時,千萬要仔細的思量,這些結論在你的戰爭,
是否同樣可用。   



背景知識(協助你理解戰略問題) V.S. 指導性知識

      前面有篇文章介紹經典的戰略書籍,雖然可以迅速增加你對軍事戰略議題的理解。但我認為,中間卻有一個大
陷阱,20年來,我總覺得有甚麼不對勁,但總是模糊不清的糾纏在腦中,說不上來。撰寫這篇文章時,我才慢慢
地想清楚,這些書籍仍有很大的篇幅,想要說明可指引指揮官的"實用方法",但不幸的,任何戰略層次的"實用方
法"指引,都容易陷入"教條"式說明的陷阱。原因正如,薄富爾書中所說,戰略是一種辯證思唯,有指引的說明,你
的對手就一定會想方法,使你的指引無效。第二個原因是,這些指引通常太過虛無飄渺,太過於理論性,因此很難
藉由這些指引,在現實環境中一步一步導出你的行動方案。通常的事實是,你已經有一些基本概念(如集中、間接
路線、兵(軍)種聯合作戰),再配合著現實狀況,去思考你的行動方案,當你想出應對的實際方法後,可能回過頭
來去核對,行動方案是否符合這些理論的某些要點。不過不幸的是,但就算你的行動計劃符合某些要點,但也沒
辦法保證你的成功,中間總有冒險機率的部分,而且這個成功機率不見得和符合要點多寡,呈線性關係,所以指
揮官的直覺,很多時候會變成戰場上的致勝關鍵。第三個原因,則是科技的時代進展,容易讓舊時代的思維邏輯
(舊時代的教條)失效。



       為什麼戰略書籍的"指引",容易讓人誤入歧途。因為大家對"書",這個知識傳遞的媒介,有根深蒂固的觀念。
書如果不"教"些甚麼,我若不能從書,得到些"實用的知識",這些"實用的知識"是我在行為時(行動時)可以用的,
如果沒有這樣的期望,讀者何必去念書呢? 可惜的是,戰略層次的問題,通常複雜到(或變化到)"這樣的知識"很難
直接讓你用在"實際的行動"上。這樣的前提,我想約米尼及其後的軍事作家,應該也沒人參透。雖然社會科學的
學問,可能或多或少有這樣的問題,唯獨戰略問題,會將這個前提缺陷擴大到極限,因為只有戰爭,會有個明顯
的"敵人",會設法(處心積慮)消解你的行動效果。其他的學科(如政治、經濟),這個"敵人"還沒有那個明顯。所以
不同學科學問的"實用性"就會有差異。

       雖然我覺得傳統的戰略理論書籍有誤導後進"如何"去打仗的問題,但並不代表我可以寫出更好的(更淺白能說
明戰略問題)的書籍。我希望這篇文章,能對初學軍事戰略的年輕軍官,或是民間的相關人士,至少在初步學習戰
略上,先釐清一些觀念,能夠更正確的吸收相關的知識。又或者,我做的說明即使全無幫助,但至少讓這些可能的
未來決策者,能夠明瞭戰略書籍能在哪個領域有什麼幫助什麼,或至少讓他們少走些冤枉路,免得念過一大堆書後
,發現自己不知道在念什麼,茫然無頭緒(至少我的前20年經驗是這樣子)。

       我認為戰略知識,主要是針對初階年輕軍官、或初入戰略領域工作的人,幫他們建立基本的背景知識。但首先
要我們要了解戰略領域有哪些不同角色的人,這些背景的戰略知識幫助是甚麼。
          一、 國家領導人: 發動一場戰爭,代價可能是甚麼? 能潛在的幫助在國家發展,國力培養的領域上。
          二、 負責建軍的中、高軍事領導人 : 能幫助在建立"以什麼型態"打仗的軍隊(國防武力)。
          三、 負責部隊指揮的中、高階軍事領導人 : 能幫助在指揮中、大範圍的部隊,進行戰鬥。
          四、 初級軍官 : 指揮小部隊進行戰鬥
          五、 文職的國家安全相關單位職員: 協助運作組織,發揮組織功能。
          六、 戰略顧問 : 當高階軍事領導人、政治領導人的顧問(協助理解問題、提供或建議解決方案、協助決策者建立
                                  適當(或正確)的評價偏好)
          六、 傳播戰略知識的人 : 戰略領域的老師、軍事記者、 雜誌編輯.....,協助以上人員,建立相關知識。
      
      我想說明的是,不管任何戰略知識(Knowledge)、訊息(Information),永遠都只是你對問題理解的"背景知識",
戰略界有個名詞叫"戰略素養",它很貼切的表達,這些"知識"和一般人認為"和行動成功率成正比的知識",是有差
異的。一些經典的軍事或戰爭書籍,即使寫出一些制勝法則的指引,但也不是一個永恆不變的指引。如果指引不
是很抽象性,才能適應變化多端的不同戰場。那麼,比較實用的指引,一定有適用範圍小的問題。當戰場環境改
變時,這些指引即使不能說無效,但也必然要小心套用。注意前提條件是否改變。

       對抽象性的問題,我舉個例子。對一個國家領導人來說,他想發展國家、培養國力,需要知道國家範圍的大
小事務的知識,但對一個文章的撰寫者來說,沒作者能簡單寫幾篇文章,就將發展國家、培養國力的知識寫完,
然後能夠形成一個指引,告訴讀者,照著做,就可把國家發展好。從現實面來說,大家都知道這幾乎不可能,
沒有一個作者能有這麼好的聰明才智,將一個國家的大小事務,化約成幾本簡單的書,而且還要"教會"讀者,如
何去發展一個國家。就算真有這麼一本書,書的內容也多半是規範性或指引性的"近似真理"的原則。實際的難處
,在於你很ˋ難從這些原則,就可簡單的導出實際的行動方案。舉例來說,一個國家要富強,其中一個目標是教育
好下一代,另一個目標是發展經濟。這兩則道理應該不難懂,相信大家也想的到。但是往下推一步,就沒那麼容
易了。光指"教育好"下一代,這句話來說,就可以有很多的實踐方法,極權國家可能希望所謂的"教育好",是將
下一代"洗腦好",不要去挑戰即有統治者的統治權威。政治的穩固性,是極權國家國家富強的第一前提。對崇尚
美式教育制度的人而言,他所謂的"教育好",是培養下一代"有更奔放"、"更自由"的想像創新精神。但對崇尚德式
教育的人來說,他或許重視的是"扎實"、"工作實務"。(對不起,我對教育的觀念,談不上有研究,舉例不當請見
諒)我想說明的是,光是我上面說的教育"下一步",就充滿了不同方法,也充滿了爭論,不可能只由一個作者的幾
本書說明,就正確的"指引出"國家的教育政策。就算寫出看似正確的指引,也一定過分抽象很難由書中的指引,即
可導出可應用於實際狀況的行動方案。

      對一個需要採取行動、解決問題的領導人來說,你負責的範圍越大,所需要的知識就越多,可採行的應對方
法(工具)就越多,面臨的不確定性就越多。相同的推理,我認為戰略領域的問題,也還太過複雜,它的變化太大
,沒辦法簡單寫幾個SOP,就能幫你打勝仗。我個人是不相信,對戰略問題,讀者只要簡單的讀幾本書,利用書
本的"指引",就可以讓你導出成功勝利的行動方案。當然我首要批評的對象是約米尼的戰爭藝術,因為這本書雖
然文字生動、淺顯易懂,但是這本書並沒碰觸到,這個戰略知識的重要"前提",我相信約米尼本人可能也沒想過
這個問題。他想寫一本軍事戰略上的"教科書",可惜,"教科書"這個名詞,容易引起讀者的誤解(或許這也是他的
本意),誤認為書的內容,可以容易地變成(或被看成)一種行動上的指引,所以200年前的經典教科書,集其大成
的是,悲劇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當科技已經進展到以前方法都不適用時,美其名的戰略家,或許依循教科書上的
指引,只想以"精神"力量、"數量"優勢想打破戰場上的僵持,平白的損失幾百萬年輕人的生命。但坦白說,沒有
約米尼200年前做這樣的嘗試,我也不會反思,戰略知識到底是什麼? 能夠有甚麼用途? 其實克勞塞維茨同時代的
另一本巨著"戰爭論",就已經說過這樣的觀點,這並不是我個人提出的創新觀點,只可惜"戰爭論"念通的人不多,
能明瞭這個戰略學問"前提"的人更少。我認為,想創造戰爭法則、戰略行動準則的想法,在低層次的武器操作,甚
至班、排、連、營的戰術,是可能做到的(也必須做),但在比較高的戰略層次上,應該先讓讀者先了解,ˊ戰略行
動是否能夠"法則化"的前提。這個觀念,我相信懂得人不多,這20年來,也一直困擾著我,我一直覺得戰略的資料
(知識)很多,對我來說,也很生動有趣,可惜我找不出一個中心的思想,常常覺得資料很有趣,但我不知道我念的
目的是什麼? 很高興藉由這篇文章,可以順便理出頭緒。我想一般人總認為,閱讀戰史的目的,是讓你學習前人的
"教訓",學習歷史經驗。但容我修正一下,閱讀戰史或許可以讓你學習前人的"教訓",但你很難藉由學習"勝利一方
的方法",就讓你簡單的"模仿"取勝。(就算你能利用某個歷史片段,也多半是利用"類推"的方式,再搭配現實環境
的各種主客觀條件,形成你自己的行動方案)

       看似實用的指引,通常的問題是邊界條件描寫不清楚。如果要做比較清楚的說明,我們應該比較物理學科
(或類似的理科學科)和戰略學科(社會學科)的差異,我個人認為,主要差異在"邊界條件"(Boundary condition)
,或者白話一點說是"約束條件",在戰略問題上,很難描寫清楚。可能大部分讀者還摸不到頭緒,但如果我這樣
舉例: 有甲隊10個人和乙隊5個人打架,哪隊會贏?如果我們只是很直覺的反應,那會說10個人應該會贏。但我改
變一些前提,假設甲隊是赤手空拳的10個人,乙隊每個人手上有一把衝鋒槍。則戰鬥的情況將會是一面倒的乙隊
會贏。我想說明的是戰爭史的書籍對戰爭的描述,幾乎不會把這些邊界條件寫清楚。因為真想寫,也寫不完。一
個國家或一個軍隊的真實狀況,有千百個切入面向,想寫也寫不完。這些邊界條件通常仰賴讀者自己對兩方軍隊
的即有概念來補足。

       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機關槍、鐵絲網、戰壕,三個技術的進展,將拿破崙時代的靠軍隊的"人員"素質爭勝
的前提,打破了。拿破崙時代士兵靠雙腿行軍,將軍利用部隊的行軍,爭取局部的數量優勢來攻擊數量較弱的敵
人,當時槍的火力較弱,戰鬥基本上有很大比例還是靠士兵個人的勇敢精神來攻擊敵人。但第一次大戰,火力的
進步,已經將上述的前提,很大程度改變了。約米尼當時所寫"戰爭藝術"的前提,基本上已經改變了,可惜第一
次大戰時的眾多軍官、將官,能理解這一點的人很少。約米尼這個作者,根本也想像不到火力會進展到這種狀況
,他書中對這些前提條件也不會有任何的說明,我們並不能怪約米尼,因為文史領域的作者,沒人會把書寫成這
樣的形式。

       我們如果從理工科題目來看,一顆蘋果由10公尺的樹上掉下。根據加速度的觀念,我們知道蘋果將會在
                                  距離=1/2*9.8*時間*時間    =>10=1/2*9.8*時間*時間
                              
                                  時間=1.5秒 (約)
這邊我不是要考驗大家物理學,但是這樣的命題中,它有幾個前提幾乎是不變的,你也不用特別說明。例如: 地
球引力的影響,加速度為9.8,蘋果遇到的阻力只有空氣,相比於蘋果的重量,空氣阻力可以省略為零。但若換成
一隻螞蟻從10公尺掉下來,一般的讀者會知道空氣阻力此時會有很大的影響。掉下來的時間會有很大的改變。但
是戰略問題的前提改變是相對緩慢的,甚至很多是不知不覺的,通常"書"的作者也不會寫出來,處身在軍隊環境
中的將軍領導人,如果不夠敏銳,很難察覺戰爭型態已經悄悄地變化,我們也知道組織有容易抗拒改變的傾向,
"傳統"的知識(或習慣),對團體即有的大多數人,都已經習慣目前的狀況,改變會讓他們需要花精神去學習和適應
新的事物。
         
       這邊我想說明的是,約米尼時代,他覺得"數量"是一個決勝的非常重要因素,但在第一次大戰時,因為條件
已經改變,"數量"或許還重要,但"重要性"和約米尼時代已經不同,1991年的波灣戰爭,士兵數量在武器科技不
對等的狀況下,重要性更是大幅下降。即使第一次大戰已經過去了100年,能講清楚這些上百年的古典戰略書籍
問題的人,可能還是寥寥無幾。雖然大家心裡都知道"戰爭藝術"這本書因為時代技術的關係,已經落伍。但是能
想清楚這個"書本"落伍的原因的人,我想不多。這是大家念這些經典書籍時,應該先有的觀念,免得覺得書說的
好像很有道理,但是隱隱又覺得不對。這一點就是大家會覺得"怪怪的"原因。

       同理類推,任何以文獻呈現出來的戰爭史資料,不管是幾年前發生的,只要它是歷史,就很難脫離"落伍"
問題。這是所有讀者念戰爭史要有的一個前提觀念。那面對一個"已經落伍"的戰爭史文獻,我們要怎麼去"學習"
它呢? 這是下一個段落的主題。



戰略的教科書?
200年前,約米尼的戰爭藝術,以軍事問題的教科書自居,我認為對一個初入門的學生來說,它不失為讓你
理解軍事問題的一本淺顯易懂的書,但是它把軍事問題(戰爭)太過簡化。它想找出一些理則出來,希望學生
應用書中所說的理則,就可以打敗敵人取得勝利,這是它過於簡單的假設。看過那麼多的戰爭文獻後,我認
為戰爭問題複雜到不是一本書(或幾本書)就能讓你通徹了解,也不是讓你簡單應用書本理則就能簡單取勝的
。戰爭基本上是一個國家盡全力,以生命鮮血進行的兩方鬥爭。雙方鬥智鬥力,以性命為籌碼相搏,理則上
來說,想以寥寥的幾行文字(幾本書),就想全盤掌握這個鬥爭的所有理則,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事情。試想
一個狀況,國家的戰爭(大規模的人命損失)如果只被簡化成幾個人念書(學習知識)的能力,只是比誰的學問
多,本身就是很荒謬的事情。

因為寫這篇文章,我又重新把孔令晟老師在民國84年寫的"大戰略通論",又重看了一次。我倒不是要老王賣
瓜,自賣自誇的說這本書寫的很有價值。因為在26年前,老師在課堂上說這些內容時(因為當時書還沒寫好,
只有零散章節的草稿),我並不覺得內容很難,很多事情(知識),是我已經知道的。因此從考試的角度,我其
實沒太在意這門課(還好老師作古了,否則真是不敬呀~)。

但今天重翻這本書,突然理解老師其實想整理一本"教科書",給初入門的學生使用。這本厚厚600頁的大書,
內容並不艱難,但每一段話的內容,可能都是綜合好幾本書的內容精華。它有助於一個初入門的學生理解大
戰略問題的"全貌",但因為內容實在太過龐大,每一個章節都無法寫得太細,另方面和所有的"戰略書籍"一
樣,"戰略書籍"只能刺激你的想像去設想解決方案,但它無法、也不是一個思想的指引。

我自己重視的是決策者的個人,"尋求解決方案"的過程(或說程序)。孔老師寫的又更大些,他說的是政府部門
(或軍事單位)的決策-計畫-執行的過程,還有決策者思考戰略的目的和手段,我想這是他"設想戰略"的章節。前
面的國際政治、戰爭、大戰略都應該是想增加讀者對所謂戰略問題的理解,後面的政、經、軍、心是想增進讀
者對手段的了解。最後的例證,同樣也只能做啟發式的引導,從案例"教"讀者如何去想問題,思索答案。

但不幸的是,孔老師這樣的苦心意旨,卻因為戰略的內容太多、範圍太龐大,很容易讓讀者覺得"沒甚麼",但
不管如何,敢嘗試想寫"教科書"的勇氣,已經算是前無古人的"創舉"了。

回到我們主要的問題-在戰略決策領域,知識的作用。
經過接近30年的思考,我自己的看法是,"書"(戰爭史、戰爭哲學、戰爭理論)只能讓閱讀者增加類似議題的背
景知識,這些背景知識或許能夠(也或許不能夠),對你想決策的問題(尤其是戰略性的軍事、政治層面問題)增
加理解性。或許能幫助你刺激聯想解決方案。但這些功能都是間接性的,知識無法"保證"讓你做出正確決
策。

但值得玩味的是,如果你的背景知識不夠,我"認為"你做出正確決策的機率更低。而且在會議交流時(就是多
人討論時),你的會議夥伴容易覺得你在"狀況外"(不了解問題),雖然知識充足也不一定代表你"一定可以"正確
理解問題,"一定可以"對解決方案做出正確評價。但你的下屬、你的同儕對你的領導統御的能力,必然會打折
扣。雖然這件事(缺乏足夠的背景知識)和"決策品質"本身可能關係不大,但對你的領導統御能力一定會有嚴重
傷害。

知識不一定"保證"你做出正確決策。從古往今來的歷史片段,我們很容易找到佐證。翻回去"閃擊英雄古德林"
的自傳(鈕先鍾,閃擊英雄古德林。台北:星光,1994),第24頁描述當時德國的參謀總長貝克將軍,基本上反對
裝甲師的運用。能當到參謀總長,雖不敢說智力、知識過人,但也絕不是笨蛋。但是他依舊不能理解甚至去預
想裝甲師的未來用途,當時的英、法軍界,和貝克將軍有相同想法的高階將官,相信也不在少數,但他們的知識
比較差嗎? 我的論點是,戰略領域的知識對你的決策品質,中間可能沒有數學上、統計上(依我主觀的自由心證)
的必然性關係。但任何組織,糾集了不同的工作人員,就必定要施以訓練,傳授必要的知識,讓他們有儘量一致
的想法或思維模式,這樣才可以協助你運作組織。戰略層面的問題,雖然主要職責在高階軍人和政治領袖,"知
識教育"的環節,只能協助他們"學習"這些"戰爭史"、"軍事理論"的背景知識,我們只能"期待"(雖然有點不夠積極
)身在高位的決策者,能正確的理解問題,適當的評價解決方案。

當想清楚這點時,消極點來說,我們所能做得好像不多。而且政府組織、軍隊組織,在實務上,也早就按照這
樣的理則運作。現在,想清楚這點後,好像也沒甚麼貢獻。但或許我的看法,可以影響想從歷史資料去建構一
套符合未來的"軍事理論"的人,不需再去做徒勞無功的事(其實我認為這個議題和股票的隨機理論,推演的理由
有點相似)。"戰爭史"從以前就是戰略領域的重點,雖然我沒法創建甚麼了不起的理論,說出不朽名言,但我個
人的看法是,針對應對戰爭的"目標"、"手段"、"計畫",想找出通則是不切實際的想法,決策、計畫的人,只
能針對你的個案環境,去設想你的方案。

台灣對現代(二次大戰後)的戰爭史文獻,太過缺乏,不利於戰略決策者的對現代戰史的背景知識累積。唯有戰爭
史,相對比較方便的對(戰略層面)決策者,提供一些"可能不是直接性"(背景性)的協助。所以建構二次大戰後的
中文戰史資料庫,是我現階段首要的任務。

戰略知識? 戰略素養?

我個人認為,"戰略"其實並不難"學習",但實際做(戰略性)決策時,卻很難僅套用戰爭史,甚至一些軍事學書籍學
來的知識,就能應付。下面幾點我認為應先提醒想學習的人注意。

一、個人認為應該將戰略議題的知識先區分為兩大塊。一塊是"戰爭"本身的各種現象,當然代表作就是克勞賽
      維茲的戰爭論前面章節,讀者先了解戰爭本身所可能產生的各種狀況,理解決策者在戰爭環境下的決策困
      難度。
      第二塊則是在各類戰爭環境下,決策者"如何"做出贏的決策。呼應網站的論點,"教"你怎麼"贏",可能超出
      知識的範疇,但或許我們能做的是,先將戰史知識做一個初步的分類,讓決策者比較好參考。個人的芻議
      如下:
      A. 兩個國力約略相等的國家,局部戰爭(解決某個議題或某些議題的衝突)
      B. 兩個國力約略相等的國家,全面戰爭(以打敗及推翻對方國家的政權為目的)
      C. 大型國家對中型國家(或中型國家對小型國家),局部戰爭(解決某個議題或某些議題的衝突)
      D. 大型國家對中型國家(或中型國家對小型國家),全面戰爭(以打敗及推翻對方國家的掌權政權為目的)
      E. 大型國家對小型國家的局部戰爭(解決某個議題或某些議題的衝突)。
      F.大型國家對小型國家的全面戰爭(以打敗及推翻對方國家的政權為目的)。
      G. 叛亂與反叛亂的綏靖戰爭。

二、"戰略"認真說來並沒有專業的學科領域,雖然一般人傳統看法是軍事、政治(國內政治、國際政治)比較相關
      ,經濟似乎也不能排除重要性。但其實每一個學科其實都很難排除相關性,尤其未到用時,還不容易確定這
       個學科知識的關聯性為何? 例如以物理學來說,專業的物理學看似和戰略不會有關係,但若你是二次大戰的
       美國領袖,當你要投入資源發展原子彈時,我們就很難說它和物理學沒關係。如果你自己有比較好的物理學
       知識,在判斷上,就不會只仰賴幕僚給你的意見。但是就"學習"的角度來看,我應該跟你說,物理學很重要
       ,你應該要學習嗎? 同理,這幾年也有很多人倡議所謂的太空軍,如果決策者對太空的相關事務比較了解,
       或許你做的戰略性決策會比較貼切。但我能說,你應該學習太空知識嗎?

三、由第二點延伸而來,所謂的"戰略知識",因為很難界定範圍,所以很難寫出邏輯嚴謹、系統性佳的"教科書"
       。想在此領域學習的人,在孔令晟老師寫"大戰略通論"之前,只能碰運氣般的"閱讀"自己有興趣的書,因為
      沒辦法界定範圍,很容易有瞎子摸象的感覺。但不幸的是,就算有人嘗試性的寫了教科書,因為內容還是
      太過龐大,還是很難讓你按部就班的一步一步學習上去。

四、因為戰略的考量,很難系統化的形成指引。所以考量者主要依據自我心證,針對他個人覺得比較重要的
       項目進行考量,若比較仔細的決策者,可能會希望藉由會議的形式,聽聽別人的意見,來彌補自己可能
       忽略的地方。但即使如此,因為牽涉的可能範圍太大,會議也沒辦法有一個固定的、有順序的考量項目
      ,讓您一項一項的考慮下來。我們只要簡單的舉個例子,即可知道戰略的考量其實很廣,不僅容易失焦
      ,決策者個人的自由心證,也無可避免地成為決策者做決定的主軸。例如約翰遜總統決定升高越戰時,
       雖然我在網站文章中的批判,主要集中於,美國的戰略其實自我綁住手腳,失去有效贏得戰爭的手段。
       而麥納瑪拉回憶錄的重點,基本上是認為若失去越南,對自由世界的影響性(也就是所謂的骨牌理論),
       是被誇大的。但不管如何,這兩項因素,對約翰遜總統考量越戰時,顯然並不是很重要的部分,甚至有
       沒有被考量,都不知道。但是約翰遜總統在意的是如果和中國引發衝突,那可能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了
      ,至於這一點對不對,坦白說因為每個人的主觀考量都不一樣,而且事實上歷史沒有發生,實在無從評論
       起,但我們也不能說約翰遜總統就這一點的考量是錯的。

五、在戰略的領域,"知識學問"和"成功(打敗敵人)",有一個巨大鴻溝。"學問高"也無法保證"打敗敵人",我
       自己體會的理則是,學問多對你理解問題、評價解決方法成功機率時,"可能"(如果沒有心理因素刻意誤解
       的話)會有幫助,但是對想出解決方案來說,除知識外,還需要"創造力","創造力"就和你的學問多寡不一
       定有正向關係,天資聰穎、反應靈敏可能也不一定是正相關。所以要怎麼"教"呢?我們只能啟發式的選些案
       例,或許能刺激你的思考,但誰也無法保證結果如何。

六、"成功(打敗敵人)"只有歷史能做裁判,事前很難用考試、模擬、理則判斷、多人辯論來事先檢驗。也因此
       戰略"學"的好或者不好,本質上無法事先檢驗。"歷史知識"或許還可用考試的方法,檢驗你的學習狀況,
       但是戰略的"實際應用",卻只能由戰場上的勝負來決定。讓狀況更加複雜的是,每一場戰爭的政治條件和
       狀況都不一樣,有時甚至連評斷勝負的標準,也可能改變。除非有一方明確的放棄了它的抵抗意志,否則
       勝負還很難說。例如: 在一般的觀念中,一場戰役的勝負,我們通常都認為是死傷比較少的一方,或佔領
       土地的一方,兩者都得到可以說是贏家。但是越戰的埃德浪戰役,美軍明顯在這兩方面都算"贏了",可是
       我很認同摩爾中校的看法,他認為只要北越軍仍然有勇氣和美軍對抗,這場戰役就不能算北越軍輸,我相
       信和我相同看法的人很多。
       戰略問題上,紙上談兵與現實應用,兩者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一決勝負這件事情是最高領導人的特權,只
       有在現實世界中,使用他所決定的方法,才有機會進入考試的殿堂。其他人的任何建議,只要沒有被採用
       施行,就都只是意見罷了,永遠都不會知道可不可行。

七、戰略環繞著戰爭這個議題,成功與否,決策者除了設想方法贏得戰爭外,但多數的結果還是國家力量的相
       互比拚。戰爭因為是兩個團體(國家)以生命為賭注的相互廝殺,原則上都會動員最優秀的人才,以整個國
       家的資源來相互比拚。當雙方的某一方沒有在方法上取得奇襲的優勢(類似閃電戰,對方因為你的方法上的
       創新,而反應不過來無法有效抵抗)時,兩團體(國)之間就只能單純的直球對決,比拚誰的國力強、資源多。

八、戰略決策的領域,決策者最重要的事情是,"正確的認知"、"構思適當的方法",但這兩件事情都是學習的下
      一個層面的應用問題。知識可以學習、教導,但是"應用"則靠決策者的心領神會加上發揮創意,這件事就無
      法由書籍、或知識來傳達。
      A. "正確的認知"-意思是 1.能正確的理解問題。2.能正確的評價解決方案的結果。對第一點,現代國家的政治體
      系,選出的領導人通常都不會有問題,基本上只要智力正常,閱歷不差,理解問題應該都不是難事。但第2點
      的,對解決問題的方案,預先評價行動的結果或後果,就常常是領導圈內不同領導人發生爭執的地方,綜觀
      幾千年來的戰爭史,同一領導圈,不同的領導人對同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法,看法各異,是很常見的事情。因為
      戰略問題不像數學問題或理工問題一樣,相同問題、相同邊界條件,基本上就會有"唯一解"或"正確解"。戰略
      問題上雖然我們都想追求"最佳解",但每個人的主觀看法(背景知識的差異、偏好的不同)無可避免的影響決策
      者對預期行動方案的評價。利用開會(利用多人討論),是目前為止我所知道,比較能改善決策品質的應對行動
   ,利用會議成員的討論資訊,補充最高決策者這兩點的不足,不管是對他理解問題,評價行動方案結果,我相信
      都會有幫助,當然這是指一個正常會議型態的會議,如果會議的目的不是讓決策者收集資訊、考量不同意見,
      而變成決策者的意志貫徹大會,當然這種會議就和上文提到的會議目的不同、功效也不一樣。會議還有很多細
      節技巧,例如會議的人數、會議的流程、會議的形式等等,有興趣的人再自行參閱相關書籍。

      B. "構思適當方法"-除了決策者的知識外,這個層面的決定,以創造力最重要。想出一個對方"想不到"的,或者
      是"想得到,但阻止不了你達成目的"的方法,或許是整個戰略思考最困難的地方。同樣的,我想得出來的對應
      方法,也還是利用開會來多人討論,這個方法會比自己憑空想像,自己去翻書,尋求歷史知識來刺激、聯想適
      合自己的方法,來的實際點。但是人的背景知識,無可避免的還是需要靠閱讀來累積,細細的消化。會議的場
      合時間有限,很難讓你只靠會議就累積足夠的背景知識。你的會議夥伴也沒耐性,慢慢陪你累積知識。

九、承續上面各點的意見,我認為"戰略素養"比"戰略知識"更能貼切的描述,人類在戰略議題中,知識所佔的位置。
       由上述各點的討論,我認為'"戰略素養"或許不一定和戰爭勝利有絕對的相關性,但一個軍事領導人,卻不能不
       重視它。因為這一點和"對下屬的領導統御"有絕對的關係。沒人希望你的上位者,做事情( 做決策)沒有邏輯、
       條理、理由,有上述的問題,除了表明他理解問題的狀況和你相去太遠之外,也可能是他對行動結果的預想評
       價,和你差異太大。內部會議時(多人討論時),或者對你下命令時,領導者的決定如果沒有適當能說服你的理
       由,縱使你不見得會抗命,但你執行他的命令時,難免會心裡掙扎。"戰略素養"此時就會派上用場,如果你能
       引經據典,找出適當的理由,說服你的下屬,相信他們也比較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去執行命令。


了解戰略知識的本質,對軍事組織領導者的幫助

經由探討了戰略知識的本質,我們很悲觀的指出,有好的戰略素養(知識)的將軍,不一定比缺乏此特質的將軍,容
易打勝仗。兩者之間的關係並不能直接說是成正比或反比的,也就是兩者間的關係並不一定有相關性,如果只從個
人的聰明才智角度來說,思考出一個有創造力的解決方案,或許是一個將軍個人才智面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們雖
然覺得有豐富知識的將軍,想出有效解決方案的機會比較高,但我們也無法斷言,才智差的將軍就一定想不出來。
另方面,影響一場戰爭勝敗的因素太多,大從國際政治格局、國力、軍力,小到一個士兵的個人武器編裝,"想出好
戰略",只是其中的一環。簡單來說,一個將軍的成就,也不一定和他的聰明才智有相關性。

由以上的討論得出幾點結論:
1.戰略教育的基礎是基層的軍事(軍官)教育,目標是訓練合格優秀的基層軍官,讓他們可以協助你運作軍事組織,
    完成基本的軍事組織的任務。
2. 形塑一名中高階軍官或者高階的文人決策者的戰略思考能力,只能由(書本)學習性的個案研究的方式,慢慢培養
    。但是該念多少書? 可能沒人可給出答案。那是否可能擬出課綱? 這個問題也可能和戰略學是否可能寫出教科書
   嗎? 一樣的沒有答案。
3.既然書本對戰略教育的貢獻有限,利用實質的軍事演習、(電腦)兵棋推演,就是不得不然的方法。但和課堂性的
   個案研究一樣,上述兩種動員軍事組織的實作訓練,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訓練,充其量,只能訓練人的思考經
   驗。增加他臨機應變的經驗,或至少碰上沒遇過的危機時,不要手足無措。
4. 利用多人會議討論的方式,思考戰略問題,是我個人目前認為唯一可行、也不得不然的方法。利用集思廣益的方
    法,讓與會者發想有創意的解決方案,再經由相互討論的過程,協助決策者塑造合理的解決方案評價,做出合理
    的決策。如果決策者的知識範圍太狹隘,評價解決方案時,和僚屬差異太大。這雖不一定做出錯誤決定,但對領
    導者的領導統御面向來說,一定是一大傷害。
ˇ
Pages: [1]
View full version: 漫談戰略~戰略知識?戰略素養?

Privacy Policy隐私政策
When you use our website,your information will be protected properly. 当您使用我们的网站时,您的信息将受到适当保护。
We understand this is a big responsibility and work hard我们知道这是一项重大责任,因此我们会努力保护您的信息
to protect your information and put you in control.并使您的信息受到控制
This Privacy Policy is meant to help you understand本隐私政策旨在帮助您了解
what information we collect, why we collect it, 我们收集哪些信息,为什么收集这些信息,
and how you can update, manage, export, and delete your information.以及如何更新,管理,导出和删除信息。
for more information, check here.有关更多信息,请按此处